第四百零四章 徐云的选择(第2/4页)
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是一个新物质在被发现后,必然要讨论的一件事。
也就是……
荣誉的分配。
只见徐云思索片刻,眼中闪过一丝莫名的神采,认真的望向了潘院士:
“老师,相关内容见报的时候,负责人那栏只要写上您和赵院士的名字就行了,我的话……给个名字蹭点曝光就成。”
“……?”
徐云的这个回答显然有些超乎潘院士和赵政国的预料,这两位华夏量子与粒子领域的顶尖大佬,齐齐宕机了好一会儿才回过了神。
只见潘院士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脸上浮现出一丝郑重:
“小徐,你说的认真的?你应该知道这个成果的概念。”
“这可不是单纯的CNS一作二作的位次问题,而是一个足以载入科学史的发现,把它提到多高都不过分。”
“虽然你从整个项目上来说只提供了一条微粒轨道,但如果没有那条轨道,我们后头一切的成果都将只是空中楼阁,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么深入的研究。”
“小徐,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徐云坦然的点了点头。
在今天试验过后,他当然知道孤点粒子的价值。
很早以前提及过。
如今的物理学界每年都可以发现五到八种新粒子,但这些粒子都属于复合粒子的范畴。
它们实际上的本质,都依旧离不开现有的粒子模型框架。
也就是当初提过的四大类、61种微粒。
最近一次被发现的基础粒子,要追溯到2012年。
当时欧洲核子中心发现了传说中的上帝粒子,也就是传递质量的希格斯粒子。
接着在2013年,希格斯便获得了诺奖。
再往前则是轻子中的τ子,发现于1975年。
在1995年,它的发现者马丁·佩尔获得了诺奖。
还有被汤川秀树发现的π介子。
虽然这个霓虹人在政治上非常靠右,说出过某些极其恶心的言论。
但在客观事实上他也确实发现过π介子这个全新微粒,并且凭此获得了诺奖。
所以毫不客气的说。
即便孤点粒子最后被证明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暗物质,它依旧具有冲击诺奖的资格。
换做任何一个人,可能都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但唯独徐云例外。
首先。
从贡献上来看,徐云的贡献显然不算是低,但也远远谈不上首功。
他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潘院士所说的计算出了微粒轨道。
此后有关孤点粒子大部分的研究工作,其实都是潘院士和赵政国带队完成的。
硬要把贡献进行排名的话。
他其实有些类似正常历史中的小麦——位列潘院士和赵政国之下,其他人之上,稳居第三。
况且退一步来说。
即便徐云真的是孤点粒子的发现者,想要以此获得诺奖也没看上去那么简单。
依旧是以上面的几个诺奖得主为例。
希格斯的贡献是提出了希格斯势和希格斯场,描述了希格斯粒子的耦合作用。
汤川秀树也计算出了汤川势——这是核力的灵魂。
更具代表性的则是马丁·佩尔。
他在发现τ子后,直到1995年弗雷德里克·莱因斯计算出了中微子的预期通量,才被共同提名了诺奖。
也就是孤点粒子肯定是个诺奖级的概念,但徐云的贡献远远达不到单独获奖的高度。
一个新粒子想要获得诺奖,不是说你发现它就行了,而是要提出更深入的模型或者研究报告。
理论上来说。
除非你发现了引力子,否则任何微粒都做不到单靠‘发现’就能获得诺奖。
而现在的徐云你即便给他合适的设备条件,他也做不到这种程度。
也就是通俗的能力有限。
如今他的能力就是百人A级别,上头还有千人和院士呢,远远没有达到诺奖的高度。
作为一个强迫症青年,他其实更期望自己能够靠着真才实学得到那个荣誉。
就像上辈子写小说一样。
上辈子徐云的两本作品都卡在了9000均订,其实自己氪金一个黄金盟得到一万多月票获得榜单曝光,估摸着没多久就能冲上万订——这种操作美其名曰运营。
但徐云并不愿意这样做,他总觉得这些东西有些虚。
明明没有能力站到那里,却靠着其他方式与其他真神并肩,即便是自己心理也不会怎么舒坦。
嗯,和万订女装啥的无关。
怎么说呢……
矫情往上,风骨未满吧。
除此以外,徐云的年龄也是个大问题。
历史上最年轻的诺奖得主叫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得奖的时候才17岁,但他获得的是和平奖——这玩意儿有多水就不需要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