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赵泗可以叫家长!(第2/3页)

四百万贯钱,看起来挺多……

但是换成粮食也就四十万石罢了……

这还得益于现如今大秦粮食高产,粮价因此才能够低廉到十钱一石。

大秦刚刚经过动乱,还有很多地方生产工具和耕种水平还跟不上,如果再过几年的话粮食价格可能还会往下降到五钱一石然后维持在稳定的区间之内。

四十万粮食兴兵远征肯定不够,一路上人吃马嚼,路还没走到地方粮食都吃完了。

尽管航贸军府的海军士卒加起来也就五万出头。

主要距离太远了……航贸军府的海卒在近海分布,光是征集统合起来都得个把月时间。

然后再跨海远征……走到地方再僵持一段时间……

关键是……现在航贸军府有的是钱,而不是粮食。

“说来说去……航贸军府这边没有粮食是吧……”赵泗揉了揉眉心。

“海外都是新地,能够自给自足已经颇为不易了……一直以来航贸军府的粮草都靠国库调拨。”

……

“船和兵倒是够了……粮食只能从国库这边想办法了。”赵泗叹了一口气。

“府库暂且封存,近段日子运输回来的金银也一并封库。”赵泗想了一下开口说道。

“那治粟内史那边……”

“不交!谁来都不交!”赵泗沉声开口。

赵泗只是监国,并非真正的皇帝。

就像统领天下的兵马大权,始皇帝并未给予赵泗,同样,国库财政大权,赵泗手里也没有。

办学释奴是不花钱的事,赵泗只管干,人事任命调动这些,只要不涉及大量财物支出,就算三公九卿叫苦也没用。

但是若是想让对方吐粮食出来,那赵泗还真没有这个能耐。

他没资格擅启国库调拨粮草……

要么从自己大父那里想办法,要么就自己想办法。

但不论如何,航贸军府的钱得先留着,有钱才有底气,没钱那岂不是成臭要饭的了?

赵泗并不想一点小事就去麻烦自家大父,因此直接让稽粥驱车,直入治粟内史。

“臣平鞅参见殿下!”

治粟内史卿,总管谷货……大概可以理解为大秦的后勤总负责人。

天下粮草囤积调动和支出以及农事基本上全部由治粟内史负责。

说国库并不恰当,因为严格意义上大秦并没有统一国库。

这个时代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暂且不提,那是总负责人。

九卿是实权机构,下辖属官部门无数,权责划分非常清晰。

其中有很多部门都是单独掌管独属于自己部门的财政的。

譬如治粟内史掌管的就是谷货,每年国家土地的粮食产出以及粮草赋税都是这边负责。

而将作少府除了负责生产以外还有征收山川河泽之税的权利,掌工事和盐铁之税。

因此钱财以将作少府为多,粮草得从治粟内史这边想办法,不是说有个单独的国库,想要啥直接从国库里面调集,得找对部门才成。

像太仆专掌乘马养育,若想调遣就得去找太仆,找其他部门没用。

三公九卿直属于始皇帝,对于皇帝而言自然也就没有所谓国库之分,需要谁找谁负责便是。

三公位高于九卿,但更多是人事调遣以及统辖权利,真涉及到几十万石粮食这种事,三公也做不了主。

赵泗每天开早会,三公九卿都要在场,因此对于平鞅并不算太过于陌生。

个子矮小,须发皆白,脸上满是皱纹,赵泗对他地印象就是话很少。

基本上没见他提过什么建议,就是老老实实汇报情况,除此之外从来不多事。

赵泗倒也不惺惺作态,入内以后,屏退左右以后开门见山直接将奏报递给了平鞅。

平鞅接过军奏端详许久以后,眉头缓缓皱起,尔后似有愤愤不平之意。

“我大秦为交好而来,这巨车王竟妄自扣押我国使者,实在是欺我太甚!”

“先生以为是否应该动兵征讨?”赵泗开口问道。

“合该如此!”平鞅认真的开口说道。

“动兵就要粮草……”赵泗笑了一下。

平鞅点了点头,陷入了沉默之中,似是神游天外。

“实话实说吧,航贸军府那边粮草一直都是从治粟内史这边调拨的,指望航贸军府单独动兵不太可能,因此还得从这边调拨粮草才能动兵。”赵泗开口说道。

“今年秋收刚过,老先生总不能告诉孤,现在治粟内史就没粮食了吧?”赵泗笑眯眯的说道。

秋收是百姓丰收的季节,同样也是大秦征收赋税的季节。

这年头又没有一条鞭法,赋税大部分征收的都是现粮,各地囤积的粮食,除了特殊府库以外,治粟内史都有权调动。

“只能拿出来五万石粮食……”平鞅皱起眉头,似乎盘算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