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姑娘请披黄袍(四)(第4/5页)

柳朝姝看着这位老妇人,目光渐渐湿润,她已经猜到了她的身份。

“我女儿聪慧,可惜从小未曾得恩师指教,只能自己看书,堪堪看过八册的《妇行鞭影册》,初梨十问,从来没人教过她。”

孟月池抬头看自己的母亲。

她听出来了,母亲的语气很恭敬。

老人再次看向孟月池。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月池,父亲姓孟,就叫了孟月池。”

“孟月池,我知道了,我叫薛重岁,旁人还喜欢称我是薛老太太,你想跟我读书么?”

薛重岁,北境朔州人士,她出身平平,却因早慧,在十岁时就被勇毅学宫收下,十六岁时三元及第,得明帝亲自赐字“寰安”,她也是明宗一朝最后一位状元,当时已经病入膏肓的明帝对她喜爱非常,给她指了两位恩师,分别是翰林院大学士百里妇行和丞相苏姮,她入朝之时年纪太小,却见识了初代为官女子们最风华鼎盛的岁月。

她与玉山书院的创办者罗丝丝辩经,与青松书院的第一位女山长乔斓月对坐饮茶,在明帝亲自创下的松园书院里,她当过教习。

她见过执掌天下水道的卓妩君勾勒山河,也见过天下第一猛将云娇跃马平川。

至于她自己,她曾出使南平、焦挝,使两国重新对大启称臣纳贡,那时她不过一十六岁。

她也曾出任一州刺史,平疫治水,造福一方。

她还曾做过户部的侍郎,翰林院的学士。

她甚至带过兵,巴州夷乱,她带六百府兵重创三千夷人,当众砍下了带头造反之人的头颅。

尽管她有一个执掌了朔州兵马的兄长薛重岚,可她的名字闪耀四朝。

扶正之乱发生之时,薛重岁的兄长薛重岚刚死了不到三年。

镇国公江氏一族乃是仁宗万俟润的父族,为表忠心,镇国公江明雪去世之前,将朔北兵权交还给了朝廷。

时年三十四岁的归德将军薛重岚接掌朔州,历经仁宗、穆宗两朝。

仁宗轻兵事重民生,削减了朝廷从前对朔北和边防一线的开支,北方蛮部休养生息卷土重来,到穆宗时,蛮部已经能侵扰关内一带,穆宗几次想要重整边防,却在世家阻挠之下不了了之,唯一能用的还是朔北军。

但是朔北军于仁宗万俟润是有父族和先帝两重亲近在的,对于并无江氏血脉的穆宗来说,天下闻名的朔州兵却是要防备的双面刃。

薛重岚一死,穆宗将朔北军分成三部,其中一部投靠了诚安郡王,也就是后来的代宗,可谓是埋下了扶正之乱的祸根。

后世常有人叹,扶正之乱,始于薛重岚之死。

可扶正之乱,也终于薛重岁之手。

时年已经年过五旬的薛重岁因为避嫌其兄长,一直在松园书院做山长,只在朝中领一个崇贤大学士的虚职。

扶正之乱时,她刨出了她兄长的棺木,抬到了宫门前。

还有一口空棺,她就坐在里面。

“今日诸君要毁朝官,请从薛氏起,从我兄北望侯起,从我薛重岁起。”

靠两口棺木、薛家兄妹的半生为国之辉,她庇护了被毁容的为官女子,庇护了松园书院,庇护了国子监里被赶出来的女学子们。

她带着她们,徒步向北,一路回到了朔州。

历时七个月。

一路上,她收容各处书院里被赶出来的女子。

天下第一座女子书院玉山书院被人纵火焚毁。

云麾将军梁敏被污造反。

檀山书院的学生和夫子被贼人欺辱致死。

常州刺史苏茗跳江自证。

芙院书院的山长自戕于山门。

穆宗朝最后一位女状元梅琴琴在后宫自尽,株连三族。

各地书院门前,一座座“十问碑”被刨出毁弃。

唯有她,一遍遍地告诉所有人,要活下去。

要活下去。

数千女子的北徙之路上,不断有人死去或者放弃,也不断有人新来。

各地的还圣元君庙里挤满了为她们筹备衣食的百姓。

终于,她于永夜中执火,将人带到了朔州的勇毅学宫。

当女人们的脚踩上了朔北的土地,扶正之乱也终于到了尾声。

其后数十年里,她一直待在勇毅学宫,等到代宗身死哲宗继任,等到哲宗无子承嗣,等到当今陛下登基。

她离开朔北,要在旧地起新碑。

如今她满头白发,已经是年过八旬。

自从已经决定了要来庐陵书院,孟月池就已经知道了“薛重岁”这个名字,看见真人,她有些傻。

说到底,她还只是个聪明但是没见识的十岁小姑娘呀。

这怪不得她的。

听到薛重岁自报家门,柳朝姝连忙行礼:

“晚辈柳朝姝见过薛大家,当年我祖母蒙您搭救,大恩至此,柳氏满门铭感五内,片刻不敢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