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无题(第3/3页)

但接下来,李世民话题一转,“当一并视之,沙汰全国的僧、尼、道士、女冠,若有得道高僧、道士,可迁至大寺观,供给衣食,而其它的则令还俗,返归故里。”

李建成松了口气,还以为对面的二弟真的会赞同自己呢,果然最后话风变了。

但让李建成大为惊讶的是,李渊沉吟片刻后,摇头道:“佛道皆大行于世,不可苛求,当每府州定额佛寺、道观。”

虽然是摇头,但实际上是赞同李世民的观点……灭佛、灭道那是不行的,但必须严格的进行淘汰,命大部分的僧人、道士还俗。

李善细细看了会儿,发现李渊、李世民在讨论时候时不时有眼神的交流,再转头看看沉默的陈叔达……最后李善抬起头,开始研究临湖殿的顶上是用什么木头打制的。

自己的出现肯定是个意外,但陈叔达的请见肯定不是意外,李善有些同情太子李建成……今天这一幕,显然是李渊、李世民父子演的一场戏,推行严禁佛道占据田产,逃避税赋的政策。

就是不知道剧本是谁写的,李善在心里盘算,不知道太子李建成能不能看得穿,或许李建成还觉得自己赢了呢,毕竟没有真正的禁佛嘛。

那个上疏请禁道教的太仆卿张道源不是李世民的人,就是李渊的人,这一手能让朝中那些信佛的朝臣都闭上嘴巴……人家连道教都如此,难道佛教就能例外吗?

离开太极宫后,李善在吏部外等到了李昭德、张文瓘,与几个也算熟悉的世家子弟去了东山酒楼聚宴,心里还在琢磨这件事。

李渊、李世民演的这一出戏,完美的绕过了那些阻碍推行国策的阻力,这是大的方面,从小的方面来说,父子两人配合默契,这已经显示了李渊的倾向。

如果没有裴世矩,李渊应该会在几年内渐渐削弱东宫的势力,同时让天策府的属官,以及李世民安排在陕东道大行台的心腹官员逐渐入朝,最后才动手易储。

不过有了裴世矩,就注定李渊的这一套是无法玩下去的,李善有点心痒痒,就李建成本人而言,未必有起兵的决心,真想知道裴世矩有什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