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这种差距,感觉都不讲道理啊!核聚变研究的开端!(第2/3页)

王浩点头道,“确实和搅拌棒有关。”

他的话音一个转折,说道,“但我认为,并不是让扇叶分布更密集,而是要减少叶片数量,还有,中心轴转速也要降低。”

“减少数量?降低?”

杨云和满是不解。

曹东明和曲贵也很不理解,他们同样认为粉末状颗粒数量少,是因为‘搅拌不充分’所导致。

如果增加了叶片数量,再提升中心轴的转速,就能得到更多的粉末状材料。

王浩道,“我看了整个实验过程,每一个工序我都看了,整体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最后得到的粉末颗粒却很少。”

“所以问题一定是出在最后的搅拌器过程上。”

“超导金属溶液是没有问题的,搅拌的强度也足够高。那么你们想没想过一个可能,或许并不是搅拌不充分,而是搅拌太充分了。”

“那些已经被分离的粉末颗粒,在更加充分的搅拌下重新粘合在一起……”

他说的指向一大团黏在一起的金属,说道,“如果你们观察这一团金属,就会发现它是由一个个小颗粒组成。”

“大部分小颗粒,都具有半拓扑结构。”

说到这里,已经足够了。

杨云和、曹东明以及曲贵不约而同的看向那一团金属,曲贵干脆走过去把金属放在设备下方,利用设备的放大器观察起来。

这是直接的放大观察,倍率就没有那么高,但还是能看出金属确实是由一个个颗粒组成的。

杨云和也过去看了一下,他有点不愿意相信。

王浩否定的是他的判断。

如果王浩的说法是对的,就证明他的判断是错误的,他也忍不住小声嘟囔一句,“也许不是半拓扑结构的颗粒呢?”

“很多材料放大来看都是这个样子的……”

这个说法也有道理。

但是,曹东明和曲贵更愿意相信王浩,而且具体情况也能观察得出结论,他们马上让其他人给那团金属做切片研究,只要放在更加精密的设备下观察,就能知道微小颗粒具体是什么形状了。

在真正做切片观察以后,实验人员还做了一张放大的图片,图片显示了十几个微小颗粒的形态。

很明显。

王浩是正确的。

“这些就是半拓扑形态的颗粒,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分离出来了,只不过搅拌的动力过大,让它们黏合在了一起。”曹东明总结说道。

王浩则是道,“这个和磁场也有关系。”

“你们的磁场设计是朝着两个方向的,我认为可以试着采用竖直圆形磁场布局,让磁场方向和搅拌方向保持一致。”

“这样一来,小颗粒就不容易粘合在一起。”

王浩又提了一个建议。

这次杨云和不说话了,因为结果已经证明他是错误的,但是他对实验还是非常积极的,马上就和团队其他人研究去除扇叶,同时也对搅拌容器进行改造。

曹东明则找到其他人,一起改造磁场发生装置。

虽然不能快速磁场变成完善的圆形布局,但把控让整体顺着搅拌方向还是没有问题的。

一天后,研究组进行了第二次试验。

这一次不用做什么前期准备,他们用现有的材料直接做最后一步研究,把融化的既定材料,倒进承装超导金属液体的容器中以后,外部封闭就开启了中心的搅拌装置。

伴随着‘嗡嗡’的响声,搅拌只持续了二十秒左右就停下来。

之后就进入到冷却、提取环节。

当进入到这一环节以后,所有人都已经知道实验成功了,因为他们能清楚的看到一大堆的粉末颗粒,而不是黏合在一起的物质。

王浩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虽然还不能够确定结果,不知道制造出来的颗粒性材料的具体尺寸,但即便是百微米左右的大颗粒,也能够让以金属材料为基础的湮灭力场技术获得巨大的提升。

其中包括横向反重力技术、常规反重力技术以及F射线发生技术,F射线发生技术直接关联可控核聚变技术。

可控核聚变技术,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反应容器。

不管是托卡马克磁场装置,还是一起其他的理论研究,最终的目的都是制造出容纳高强反应的容器。

现在的微米级颗粒性材料,就能提升直流反重力场以及外层的强湮灭力场的强度。

内层反重力场可以降低反应速度。

外层强湮灭力场的强度高,能吸收能量最大上限高,也就意味着容器所能容纳的反应强度数值更高。

这就保证了安全稳定性。

在实验结束以后,王浩也赞叹道,“研究终于有了大进展,大家都做的很好,这个研究实在太重要了。”

“我也不用和你们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