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没想法(第2/4页)

一行人又辗转到后面的一个车间厂房里。

廖杉经过厂房里的黑板前,目光从上面的标语上掠过——“明年元旦翻五番,迎接新春翻八番,‘五一’献礼十番见,庆祝国庆十三番,定让飞机飞上天!”,粉笔大字写得格外瞩目。

铸造车间的铝合金氧化小组的组长潘志看这帮年轻的工程师们都在看黑板上的字,很是得意的对他们说,“我们组可是去年的劳动标兵,翻13番算什么,我们组的产量可是翻了37番。”

聂厂长点头,笑着说,“老潘说的没错,他们组都是鼓足干劲工作的好同志。”

王川泽没理会他们的炫耀,只走上前去拉住一个工人,询问起车间里的氧化工作,在得知他们将四道工序改为两道,工时从两个小时缩短到了十分钟,他也感到深深的一阵无语。

模仿米格-19制造出的战斗机表面没有进行涂装,保持着铝合金的原色,一方面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因为铝合金原色可以减少爆炸热辐射的吸收,减少破坏。

飞机组的众人凑到一起开了个简短的小会,没一会儿,林为华作为代表对聂厂长说,“我们研究所这边的意见,就是必须严格按照苏联的图纸和工艺规范书进行生产,材料也不能随意替代,该用什么就用什么,不然飞机的质量提不上去。”

车间的师傅们一听不乐意了,不等聂厂长开口,先七嘴八舌反驳起来。

“我们都是按照经验做的,以前做出来的东西能用,怎么现在就用不了了?按照苏联图纸做,那速度该有多慢啊?”

“是啊,工程师们就是比不上我们,读再多的书也没法和经验比,我们都是千锤百炼实干出来的。”

“不就是飞机出了点小问题,哪有他们说得那么严重了,我们车间里自己修就能修好……”

林为华真是要被这些固执的师傅们气到仰倒,正要和他们好好辩上一辩,被旁边的人拦住了。

王川泽面色沉静,“先让他们自己修。”说再多都不如自己载个跟头能长教训。

聂厂长也是这么想的,“既然车间的师傅们说能修,就不麻烦研究所的同志们,我知道你们也忙。”

林为华深吸了一口气,“老聂啊……”

他还是没多说什么,只说了一句,“飞机修好后静力试验的时候叫我一声。”

说完,研究所的众人就回去干活了。

他们还忙着理资料,也是焦头烂额。

辛辛苦苦忙活小半年,翻译和整理资料,最后一梳理,发现有的是不成套,有的是混乱差错,还有些零部件的资料直接没有。这不是苏联专家走时没抄完,而是压根一开始就少了。

飞机组的几人汇总整理后发现,米格19的技术资料应该是少了四十五项,占足足十分之一了。

这下工作又陷入困境。

廖杉他们每个人都对着自己的笔记,用过去学到的知识推算着缺少的资料,但像综合强度数据这种还好说,是有答案、没有计算过程和计算报告的东西,有王川泽这个人体计算机在,可以反推回去,但是一些零部件的资料,例如飞机机头罩上所用的防波胶的资料,他们连实物都没有见过,怎么补充资料?

无中生有,难啊。

研究推导到崩溃的张国光抬起头来,感慨一句,“现在如果有一架现成的飞机摆在这里给我们研究就好了,或者有个飞机头、有个现成的零件也好。”

二楼飞机组的众人闻言齐齐叹了口气,谁说不是呢。

林为华也愁,仿制米格19研发超音速战斗机的这个项目其实从三年前就开始了,也曾试飞成功过,但中间出现的各种问题,工厂盲目鼓吹业绩翻番、生产质量不过关、苏联专家中途撤离、到现在的资料不完全,他忍不住叹了口气,虽说“好事多磨”,但这磨难也着实是太多了。

大家硬着头皮继续补充、更改着图纸和资料,就算难也要继续做啊。

深夜,整个设计楼二楼还亮着灯。

江文怡和程德霖从楼上下来,他们一个是在四楼材料组工作、一个是在三楼军械组工作。

“廖杉,”江文怡站在二楼喊了一声,“你回吗?”

廖杉手下有份资料的数据才算了一半,她只抬起头匆匆说了一句,“你们先回吧,我搞定这个就回。”

江文怡有些担心,“你一个人这么晚能行吗?”

廖杉不在意的挥挥手,“那么近,就几步路,能出什么事。”

江文怡想想,也是,飞机厂和专家大院都有站岗的士兵,中间也不过就一条街的距离。

“行,那我和德霖就先走了。”江文怡说完,和程德霖一块儿下了楼。

楼下站岗的士兵检查过两人身上没有携带资料后便放行了。

冬夜寒冷,街上没什么人,百姓们都窝在自己暖和的小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