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接摊子(第2/4页)

他眨巴了几下眼睛,才终于回神,“啊,廖杉你来了啊。”

郑子昂推搡了几下睡在另一头的张国光,又去喊在另一边沙发上睡着的人们,“起床了!”

胡俊明和何为闻声立刻惊醒,不多时,从桌子下面又爬出来两个人,是冯研农和赵伟。

很快,林为华也赶来了,他年纪大了,四十多岁的人了,比不了这帮年轻人能熬。

过了一会儿,在楼上导弹组凑合了一晚上的蔡华和另一个三十出头的技术员郭高阳下来了,这就是他们飞机组全部的人手了。

加上三楼的导弹组、四楼的材料组,整个超音速战斗机的研发项目技术人员目前只有二十六个人。

而这样窘迫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他们这里,教练机的研发、核潜艇的研发、汽车厂、铁路、钢铁、煤矿……苏联一共撤走了一千四百多名专家,一下子撕毁了六百个援助合同。现在每一个研发项目都是人手短缺,只靠少数人撑着。

留学生们被这么急的喊回来,就是来接摊子的。

而且因为苏联专家们走得急,尽管他们接到的通知是要把全部的资料带走,但还是让飞机厂的人抓紧时间能抄多少是多少,能画多少图是多少图,据蔡华说,当时工厂里认识几个字的人、能用上的人都用上了,才留下了现在这些资料。

王川泽把早餐分给其他人,廖杉也拿了根油条就着豆浆吃着,站在桌子前看那些资料。

尽管如此,因为都是俄文的,有些抄资料的人并不认识这些古里古怪的字母,几乎是照葫芦画瓢,廖杉他们回国后就在连蒙带猜的整理、翻译这些图纸和工艺规程书,时不时还要重新推算数据,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可以说进展十分缓慢。

就算专家宿舍楼就在飞机厂后面没多远,他们这些人基本也不回去,干到深夜就往地上、往沙发上随便一躺,眯一会儿醒了再继续工作。廖杉作为唯一的女性,就没办法像他们这样直接睡办公室,只能到晚上回宿舍,不过这样她可以早上来的时候帮忙带早饭。

林为华在他们吃饭的时候查看着昨晚的工作成果,边看边安排,“你们下午还有政治学习,今天我们争取把这本工艺规程书翻译完,廖杉,你把昨晚的图纸画完,然后再跟着我们翻译。”

其实他才是挑大梁的人,负责统筹和总体的工作。实在是其他人都太过年轻,就算是年纪最大的技术员郭高阳,其实也不过才三十四岁,在飞机厂工作了七个年头,因表现突出才被林为华提拔到研究所里工作。

“好的,林老师。”廖杉三两下把油条吃完,一口闷了剩下的豆浆,洗了把手开始干活。

在这里,没人能没有紧迫感。

因为一抬头看向窗外,外面的飞机厂停机坪上停满了一架架半成品飞机。这还不是全部,总装车间里也满满的,整个飞机厂一共有一百多架这样的飞机,它们有的是缺零件、有的是检测不合格,总之全都无法交付给部队。

前两年飞机厂图快,在还没有拿到完整图纸的情况下就开始投入仿制米格-19飞机的生产,过程中又因为部分材料短缺,只生产有材料的零部件,有的零件已经够四百架飞机使用了、有的零件还一件都没有生产出来,在苏联专家们离开后,整个飞机厂几乎立刻陷入窘困境地。

廖杉抬眼望了一眼窗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一百多架飞机等着他们整理好资料。

任务很艰巨,只要加班加不死,就往死了加。

廖杉算是看明白了,也许她穿越就是为了替姑奶奶加班。

她甩甩头,把注意力集中到桌上的图纸上,拿着笔在上面不断增添着细节和备注。

等到了中午,在食堂吃过午饭后,曾在苏联留学过的人们就集中到飞机厂的小礼堂里,进行集中的政治学习。

廖杉拿着早上那本书坐到江文怡旁边,听着台上的人带着众人研读、批判“修正主义”。

“同志们要警惕,不要踏进所谓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的陷阱中去,这种抛弃无产阶级的思想是错误的……”

日子就在翻译、整理图纸以及政治学习中不知不觉过去,留学生们回国两个多月的时间,校对翻译了近一万张图纸、三百多本工艺规程书、将近四百套工艺装备图纸,就这样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工作没做完,国庆节到了。

这个庆祝国家成立的节日,全国都是要放假的,飞机厂自然也不例外。

廖杉昏天黑地的一觉睡到中午,是被饿醒的。

今天飞机厂放假,飞机厂不开门,飞机厂里面的食堂自然也是不开门的,廖杉爬起来,只能自己搞点吃的。

把炉子搬到房间正中,接上烟筒。生炉子廖杉是会的,拜刚穿越来那一年在廖家村的生存经验,廖杉拿了张报纸塞进炉膛里,上面放一块引火的草炭,再放一块蜂窝煤。报纸的火引着草炭,草炭再引着煤,这样一步步就把炉子点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