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皇帝老人家越来越忘事(第2/4页)
“唐总河见外了。”张溶神色凝重,“唐总河,这段时间我这里自不会耽搁。但趁今年大国策会议,一鼓作气让河道衙门多一些拨银的事,我可以请余驸马帮着说说话。”
唐枢一时没有接这个话。
这么多年来,总理河道衙门已经成了军饷、京广直道外的第三大吞金兽。
治河,拓的是河道,修的是堤,砸到这水里的看似是石头,实则是白花花的银子。
以千万两为单位的银子,而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还不算完成。
再多要?
国库确实不像嘉靖十年左右那一段时间难了,但大明这么大,要花银子的地方太多了。
“先保了今年夏汛吧!”唐枢凝重地说道,“去年秋的束水堤只修了基台,水涨后都会没入河面以下。若是今年有大汛,河水受那数道基台所阻,还不知会不会出岔子。若是出了岔子,别说多拨银了,我还得请罪。”
“……唐总河实在不容易。”
“不容易的是刘国老。”唐枢看着北面,“若是刘国老能再干三年,那就好了……”
张溶心头一动,沉默了一会之后就道:“那我便在这件事上出出力。”
唐枢愣了一下,而后凝重地向他行了一礼:“多谢!”
他一心治河,官场上的交道很少。
纵然淮扬自成一省,治河已经不至于事涉诸省。但每到秋冬工程紧急的时期,他还得奔赴沿途各府县。做的,也都是些得罪人的事:工程雇工要抢地方农忙后多出来的劳力,筑堤要占一些田地……
更没有在春节前后交际的时间。
张溶毕竟是国公,皇明资产局背后的勋戚也是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
他们若能支持刘天和再干三年,那么唐枢这边会省心很多。
眼下,唐枢着实没有精力去搞这一些。治河到了关键阶段,而从去年到今年,民间隐隐有议论:今年是庚子年,一甲子之始。这样的年份,民间相传往往是多灾多祸的。
现如今,皇后崩逝,更加剧了民间百姓们的担忧,这是不太好的兆头。
万一今年有大水患,那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了。
黄淮泥沙淤积多年,此前的工程都集中于外堤的修筑和下游河道的拓宽。而从去年开始,皇帝也有参与,刘天和与唐枢一起确定的束水攻沙开始修筑束水堤。
反其道而行之,要让河道变窄、水流速度更快、冲刷将来仍旧可能淤积起来的泥沙,那就要在水流量大的时候可能还经过的河道筑起堤来。
现在虽然有了水泥之助,但工程的进行也就很难在短短一个秋冬水位堤时完成全部了。
接下来这两三年最关键。
刘天和与唐枢两人前后治河已经十五年多,该到了出成效的时候。
像这样同样进行了很多年但还没出成效的事,京城也有一样。
那就是烧完开水后怎么利用的新法子。
蒸汽机难吗?
皇帝确实已经把方向点透了,原始的实验装置也一直在进行、在改进。
当年翁万达乘坐封舟自南洋归来时第一次乘坐新的轮船,就听闻皇帝在主持着研究烧开水已经很久了。
而从嘉靖十二年到如今的嘉靖十九年,实用的蒸汽机还是没有完全造出来。
难点可实在太多了。
在高强度和高温下仍然要稳定、耐用的钢铁,圆管的铸造、密封,尽量降低转动、传递力量的曲轴、齿轮,那个被叫做气压的控制,炸了的风险……
但最大的难题其实是:用那么多煤烧开水,最终总是得放出来一大半,这才能保证没有炸掉的危险。而这样一来,烧那么多煤只有那么一点力量能用上,值得吗?
朝堂上的暗流暂且得到平息,就算再立新后也不是今年,朱厚熜心情不佳的情况下,干脆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这些需要深入去琢磨的事。
紫禁城西南角的博研院里,有蒸汽机项目的一个办公室。
这里是搞理论设计研究的地方,真正的实验装置在重工园那边。
现在其实就是设计方面需要再次改进优化,才能走向实用了。
来到了博研院,朱厚熜看着面前站着的几人,心中不无感慨。
一个明知其功用的东西,已经很清楚理论原理的东西,但是在工程上想要做出来实用的产品,凭如今自己的重视、资源保障,花了这么多年仍旧没走出最后一步。
当时还一直以为是橡胶、密封之类的问题,但阿方索已经在欧洲找到了从南美带来的橡胶,但一开始也不能用。
蒸汽机的环境里,高热。这东西遇热就变软,必须得经过处理。
后来这个问题还是陶仲文解决的,天知道他怎么用硫酸和生胶一起试了试,最后形成的产物就耐热了,弹性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