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震动(第4/5页)

大量的士绅被检举,很多胥吏从中获得了原本努力半辈子也获得不了的利益。

而随着苏州府士绅们破家荡产,消息像是龙卷风一样,传到了周围的府县,士绅们见到姜星火玩真的,见到这些原本跟他们亲密无间地站在一起的胥吏差役,开始背叛他们,开始向他们的后腰捅匕首,都再也坐不住了。

被检举,那是要全家的命。

自己主动自首,那只需要把“投靠”的田还给农人,损失的只是利益。

孰轻孰重,他们还是分得清的。

因此,士绅地主纷纷向官府自首自己的不法行为,一时之间成为了风潮。

而且一个个生怕自己交代的不够彻底,生怕自己还有遗漏,甚至还有多退田产的,只求自己不被盯上。

姜星火的外号,也顺理成章地多了一个,变成了“姜阎王”。

那些无处不在的税卒,自然就成了“姜阎王”手下的“小鬼”。

被士绅们恨得咬牙切齿,姜星火并不在乎。

倒是很多府县的胥吏,发现士绅们都自己主动交代了,自己手里的哪些“秘密”换不来利益了,反而纷纷咒天骂娘,怨恨起了士绅们。

苏州府长洲县乡下。

姜星火特意来到了姚广孝的老家,他的姐姐和侄子还在家里。

姜星火拉着老和尚的姐姐正在土屋的屋檐下聊天。

“朝廷肯定是讲道理的嘛,只要我们清丈田亩完成,以后就没有这么多事了,农人交多少田税,中间不会被反过来要求补缴,也不会有现在这些杂税,能把农人的负担降到最低。”

听了这话,姚老太顿时松了口气。

她咧开豁牙的嘴巴,笑道:“那就好,那就好。”

姚老太今年七十多了,看着比老和尚要苍老得多,一辈子都在农村的田间地头里生活,没怎么离开过故乡,因此看待问题的方式,跟姚广孝肯定不一样。

但有一点是一样的。

正如姚广孝从杭州寄信过来,要姜星火替他看望一下乡下的老姐姐一样,这位老姐姐,虽然压根不让姚广孝进门,把他打骂了出去,甚至断绝了关系,但也同样在心底里,默默地关心着这个叛逆了一辈子的弟弟。

“那……他还好吗?”

“好得很,腿脚利索,现在还在杭州修路呢。”

听到姜星火这话,姚老太眉眼上的皱纹,似乎都淡了些。

“那就好、那就好……”她喃喃自语着。

而这时,姚老太的儿子,也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问起了他自己关心的问题。

“那咱夏税,比以往交的少了?”

“肯定的,而且不会有士绅再侵占田产,让农人替自己缴税了。”

姚老太的儿子长舒了一口气。

他们这些年下来,可真没靠姚广孝,都是自己努力过日子,前几年姚广孝是二号反贼的时候,他们没靠,现在姚广孝成了二号功臣,同样没靠。

但不管怎么样,虽然一年到头辛苦,可是也攒下来些粮食,作为一个普通的农人,如果朝廷能给所有人都“免除税赋”,哦不,这样说不准确,应该说“减少交税时的中间费用”,那么这些田间地头的农人都能多攒下来一份养家糊口的粮食,何乐而不为呢。

而之所以他们愿意跟姜星火沟通,主要原因就是,姜星火在民间的名声确实不错。

是的,名声这种东西,也是处于薛定谔状态的。

姜星火一边被叫着“姜阎王”的同时,也有很多百姓自发地称他为“姜菩萨”,指的是姜星火的变法措施,确实是以雷霆手段,存菩萨心肠,给百姓交税减轻了很多的负担。

这种负担的减轻是肉眼可见的,胥吏和差役不敢延迟赋税从中牟利了,豪强们不敢侵占他们的田产了,士绅们不敢通过各种千奇百怪的手段玩“投靠”转嫁赋税负担了。

虽然朝廷收的税额一分不少,但这些额外的东西被减少甚至消失以后,普通农人的肩膀上,真就像是被搬去了大山一般。

“那,我们今年夏税的实际税收,大约会减免到多少?”

姜星火想了想,道:“按照我们清丈田亩的成绩来算,一般情况,应当减免到三成左右吧。”

“三成左右?”

听了这个数字,连姚老太都不由得愣了一下。

“这个成绩,也太吓人了。”

“是呀,我也觉得这个成绩非常不错了。”姚老太的儿子,也就是姚广孝的侄子姚继附和道。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姚继最后在姚广孝病逝前,会被过继为养子,继承荣国公的爵位。

而姜星火此行,无疑是大大地推进了这个进程。

姚老太这时候忽然膝盖一软。

姜星火脸色不禁大变,他连忙扶起,看着姚老太道:“您这是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