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 余波(第3/5页)

这十六个字,算是给这次太学之会盖棺定论了。

以姜星火为代表的正方,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完全胜利,在心性论上独树一帜,从此以后算是自成一派。

用江湖话说,这叫“立棍”了。

而以胡俨为代表的反方,本体论上自然是一败涂地,本体论牵引着心性论,也是勉力支撑,虽然可以嘴硬坚持不认输,但胡俨是醇儒,他没那么厚的脸皮,所以他认了。

因此,太学之会,姜星火算是取得了整体胜利,而心性论上有些东西或许还有争议,还有不同见解,但这些都不重要了。

经历了前后数次论战,变法在思想上的争辩,也就是要不要变法、变法的法理性何在、变法对世风学风造成的影响是好是坏……这些问题,今日算是彻底做了一个了结。

从此以后,在思想界中,针对这些问题的后续余波,定然依旧是争论不休的,但已经不会对变法造成太大的阻碍了。

毕竟这种争执只是暂时的,很快新鲜感就会过去,而变法的真正目的,也会在未来的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的岁月,逐渐展露出来。

而且,姜星火相信,只要自己在,变法就永远不会停止,并且会越来越壮大。

这就足够了!

……

坐在马车里,姚广孝不住赞赏地看着姜星火。

“怎么样?我今日的发挥。”

姜星火笑眯眯的,丝毫不谦虚。

他不是圣人,不可能没有任何感情波动,如今直面挑战,取得了这么大的胜利,合该乐呵乐呵。

就像是刘皇叔的那句台词一样,“我打了这么多年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今日之胜,酣畅淋漓。”

姚广孝点点头,眼中带着欣慰:“能将新的思想提早让世人知晓,对于变革的帮助,绝对是巨大的。”

这是一句大实话。

在华夏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各个朝代变法都有先例,几乎每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皇帝登基之初,都会意图改变,想要振作,而变法就是这么产生的,可不是所有的变法……不,准确地说,应该是大部分的变法,都是半路夭折的。

一开始,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可保守势力是都不曾想过要进行改变,他们也没有动力进行改变,所以直到发生某些剧烈的利益冲突的时候,保守势力就会阻止变法。

正是因为这种历史传统,这种根深蒂固的觉得“变法难以成功”的观念,很多人都不看好变法,即便看好变法的人,觉得在变法的过程中,应该是顺势而行的,而不应该去对抗“势”。

但被重重迷雾遮蔽着双眼的人们,并不能看清楚“势”的本质。

时势造英雄的同时,英雄也能创造时势。

姜星火,就是真正能造“势”的人。

但是,即便这个世界有姜星火,变法的过程同样注定是不顺利。

只不过姜星火的能力太过强大,对于变法的种种桎梏,以一己之力,实现了逆转旧“势”。

在姚广孝眼里。

姜星火,就是打破桎梏的人。

在这个历史的时空里,他将嘉隆万大改革提前了上百年让世人见证,他一次又一次地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使得世间再无正面阻拦变法的人存在,即便是大皇子朱高炽,也不能正面反对变法。

变法,必将在大明的这片土壤上茁壮成长,直到达到历史的顶峰,甚至走向未知之处。

“今日之后,大势成矣。”

“我的目标,是要让天下人都明白,这世界上真正的道理是什么。”

姜星火微微颔首,眸中闪过璀璨精芒:“不仅仅是世俗,包括儒释道的这些精神上的‘天外之天’,这些天理仙佛鬼魅之境,统统要为变法让步。”

“终有一日,新学便是这天地间的精神主宰。”

“而我们的学说,亦将发扬光大,学术界将重归争鸣。”

“我不敢说天地间唯新学独尊,却也有信心带领天下人超脱三纲五常的束缚。”

“你们可愿随我一起?”

姜星火看向了马车里的姚广孝和解缙。

……

太学之会的结束,也预示着变法新阶段正式宣告开始,在这个变法新阶段进行的过程中,不少人注定都会受益匪浅。

时代的浪潮,会拍死一些人,但同样也会有一些能够敏锐地捕捉浪潮走向的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外地的大儒们在永乐二年的春天,开始纷纷离开京城。

这场太学之会的余波,也会由这些大儒的离开,以及马上进行的科举举子的流动,彻底从南京这颗大明帝国的心脏,蔓延到整个帝国。

孔希路暂时返回了衢州,出门一趟的杨敬诚则要返回陕西,曹端要回河南一趟随后再回来,高逊志则是要回徐州老家,在扬州和徐州之间讲学一阵子,挂冠而去的胡俨,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如今朝中官员籍贯比例最高的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