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细胞(第4/5页)

孔希路讲解的很详细,他并没有保留藏私的意思,因为这种观察到微观世界的宝贵经验和规律,必须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才能作为开宗立派名留青史的资本。

孔希路清楚,姜星火需要他身份的背书,本质上其实是在利用他来打击程朱理学。

但孔希路不在乎。

不,孔希路不仅不在乎,反而非常非常的感激姜星火给他这个机会。

程颐、朱熹,算个屁?

老子姓孔!

别说打击程朱理学,真要论起来,整个儒家都该是姓孔的好吧?反倒是现在的程朱理学,完全篡改了先秦儒家的思想。

所以,击碎程朱理学的“理气二元论”,孔希路没有任何芥蒂。

学术之争就是道统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要么不出手,要么就做足准备,一击必杀!

此前就说过,程朱理学的“理气二元论”本身就无法解释详细宏观和微观的分界。

宏观上,怎么破解“理”,孔希路管不着。

但是从微观上,利用显微镜所发掘的全新的“体物之道”,则是可以完全地研究“气”或者说“物质世界”的构成的。

而这份无上的荣耀,姜星火完全地、毫无藏私地交给了他。

姜星火并不需要这份名声,亦如他从未对人说过,新心学的主要观点是由他所提出来的一样。

同样,新的“体物之道”,这个能够将儒家世界观里最重要的“气本论”给产生颠覆性影响的东西,姜星火交给了孔希路。

孔希路,是最合适的人选。

——南孔家主,一代儒宗,世间美好的德行的化身,孔子的人间行走。

当这个身份,拿出了有理有据的新方法,来击碎程朱理学的“理气二元论”,这就是对本就连挨了“古今王霸义利”三拳的程朱理学的又一次重击!

“看来大明果然非同一般……”胡季犛一边听,一边内心如是想道。

当孔希路把他的全部研究成果讲述完毕以后,现场已经变得极为寂静了。

杨士奇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甚至是铁青色。

他知道姜星火要干什么,也知道姜星火想做什么。

他虽然不愿意接受事实,却仍然必须承认,姜星火是对的,他错的离谱。

不,不是他杨士奇错的离谱,而是程朱理学的所有前辈,都错的离谱!

这个世界,可以说是由“气”构成的,具体叫“细胞”,还是叫刚才姜星火提到过一嘴更为微观的“原子”,其实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是“气”的形态,第一次在公众面前,被揭露出来。

原来,君子不是由正阳气构成的,小人也不是由邪阴气构成的。

这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就是“气”的基本表现结构,在空气尘埃中的微生物,大多都是单细胞的,而植物和动物都是多细胞的,这些细胞形态各异、功能不同,但都承担着维持生命运转的功能。

哪怕是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是由这些小小的细胞所构成的,并且从细胞在母体中长大成婴儿,继而成为大人,随着细胞的衰减凋零而老去,随着细胞的死亡而生病、死亡。

事实胜于雄辩。

这句话,现在表现的尤为明显。

显微镜的原理,所有人都能理解;显微镜的材料和观察实验的材料,所有人都能找到;孔希路说的一切,都是基于实验观察的结果,所有人都可以复刻。

那么,还有什么不相信的呢?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学术突破。

从此以后,新的体物之道,将代替旧有的格物方法,把事物放到更微观的层次来考察,将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

而过去模糊的、朦胧的、没人能说的清楚的“气”的真面目,也就此揭晓在众人面前。

与之而来的,就是生命运转的真相。

这种冲击力,实在是太过巨大,以至于现场沉默了很久很久。

姜星火指了指显微镜,说道:“诸位,现在再来聊聊刚才的论点吧,渺渺虚空,寸寸空气,真的皆是太虚吗?或者说,太虚真的存在吗?”

杨士奇勉力道:“确实能观测到‘细胞’是‘气’的表现形式,但并不能因此就证伪太虚的存在。”

——还在嘴硬。

“那你觉得太虚是什么样子?”

杨士奇沉默。

“既然你说不出来,那我来说说。”

姜星火又指向孔庙前的一片草地,说:“以我所见,人之所见为太虚者,气也,非虚也。虚涵气,气充虚,无有所谓无者……归根结底,太虚,实者也。”

姜星火的意思就是说,人们所见的太虚,是气存在的一种形式,而不是虚空无物,看似虚无一物的太虚,实际充满了气,并非真的是绝对的虚空,归根结底,作为气的一种状态,太虚非无,而是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