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算账(第4/5页)

“没具体的记载,这种事情没法统计,但是从数字上来推论,应该是如此。”

夏原吉点点头,接着对比起了现在大明的盐产量。

“大明的比较好算,因为太祖高皇帝全面禁止私盐的原因,目前朝廷每年发放的盐引是20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所以盐场每年的盐产量是6亿斤,这个是非常清晰的。”

姜星火又问道:“需求量呢?大明每年实际消耗的盐是多少?”

这个问题同样不难,夏原吉答道:“按照洪武二十六年那次的人口统计,大明总人口6054万人,如今过去了十年整,算上自然增长和战乱损耗,应该还是在6000万左右,每人每年同样按7斤盐来算,需要4.2亿斤盐。”

这样看来,北宋年耗盐量7亿斤,而产量是10亿斤;大明年耗盐量4.2亿斤,而产量是6亿斤。

也就是说,食盐产量比实际消耗量大一截是正常现象。

夏原吉点点头,然后继续说道:“接着说盐税,北宋官盐的盐税收入是1200万贯,假设铜钱价值不变,按现在的银价(1两银子=1200文铜钱)折算,基本相当于现在的1000万两白银。”

这个数字相当惊人!

北宋的商税收入此前明确过,约合760万两白银。

而盐税收入,则高达1000万两,这还是官盐只占市场流通四成的情况。

如此一来,也就不难理解北宋岁入1亿缗钱是怎么来的了。

“大明的盐税,换算成白银,大概每年250万两。”

“所以,这个数字无论怎么看,都是有古怪的。”

这里的古怪,不是指的私盐问题,事实上私盐这东西,光靠制度是无法禁绝的,姜星火说的古怪,是刨除私盐后的事情。

既然每人每年的盐食用量是一样的,北宋1亿人口,大明6000万人口,而北宋盐税收入在官盐只占市面流通量四成的情况下,达到了1000万两,大明如果同样官盐只占市面流通量四成,那么合理的税收,应该是600万两,但如今实际上只有250万两。

——剩下350万两差在哪了?

只要解决盐税的问题,那么姜星火面临的赌约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这里面有两个变量有可能导致数字的差异。

第一个是官盐占市场的比例,第二个是每斤盐在北宋和大明不同时期抽的税是否相同。

但就“官盐占市场比例”这个问题来说,大明是禁绝私盐的,而且官府严厉打击贩卖私盐的情况,虽然私盐交易屡禁不止,但再怎么说,就算是比烂,也不可能官盐仅仅占市面交易的四成份额,实际上情况,大明的官盐应该占到了五到六成,也就是说数字不仅不该下降,反而应该上升才是。

但这么算,差异越来越大。

“大明怎么抽盐税的?”

这个问题,作为户部尚书的夏原吉自然门清儿。

“大明每斤盐朝廷抽税,只比北宋要少一点,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问题似乎陷入了死胡同。

市场比例高,抽税一样,根本解释不了为什么能差出350万两之巨的盐税收入。

开中法吗?

不,不完全是。

大明为了防卫北元对中原的袭扰,在边境部署了几十万兵力,但由于边境距离大规模产粮区太远,为了解决后勤补给的困难、减轻财政负担,采用甩包袱的开中法。

开中法确实是消耗了盐引,商人将粮食运往边塞地区来换取盐引,然后去朝廷指定盐场换取盐,再在固定范围内进行销售,通过将食盐的贩卖资格下放,促成食盐的商品贸易。

但不管怎么说,实际支出盐引的,大头还是在两淮盐场,这部分盐引算作朝廷抵扣给商人运粮费用的,但绝对不会高达350万两白银。

为什么?因为每年通过开中法,给北边运输的粮食数量是固定的。

开中法末梢的晋商,负责向大同、居庸关等几大边关要塞提供粮食,获得河东盐池的盐引,以及两淮盐场的盐引,每年通过商屯和运输,大约是500万石米。

姜星火在常州府,是扮演过米商来暗访当地的粮食盗卖案的,很清楚按照大明现在的物价,一石米的价格大约是240-250文,也就是约0.2两银子,每年朝廷通过开中法,为了给边军运输到位500万石米,米价运输前是100万两白银,运输后折算成盐引,大概是200万两左右。

是的,千万不要按什么10石米运到北方,路上要吃9石米来算,这是战时标准,而开中法解决的是北方数十万军队的日常开销,选的是最便于朝廷的经济方案,朝廷才不管开中法的商人怎么运输……你就是不运输,就在军营旁边种田我都不管,只要你把500万石米送到边境就行。

你以为商人真的是千里迢迢运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