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税(第2/4页)

“而后来,西周征收军事物资称‘赋’,征收土产物资称‘税’。春秋后期,赋与税统一按田亩征收。虽然‘赋’原指军赋,即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需品……但事实上,往往征集的收入不仅限于军赋,还包括用于国家其他方面的支出。”

“后来,国家对关口、集市、山林、湖泊等征集的收入也称‘赋’。所以‘赋’已不仅指国家征集的军需品,而是具有了‘税’的涵义。”

吏部尚书蹇义总结道:“因此,税收也就是‘赋’与‘税’的总和,即百姓向国家缴纳的田亩、关口、集市、山林、湖泊等等的部分产出。”

这里便是要说,吏部尚书蹇义讲的这些,其实就是说税收等于田税、关税、商税、山林湖泊税,这也是封建王朝收税的主要税种。

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山林湖泊也是国家/皇帝的,否则当初为什么水泊梁山那一圈的好汉会被逼反?

不就是因为宋徽宗宣布打鱼也要开始按照老规矩收税了嘛。

兵部尚书茹瑺也是这么理解的,这其实是封建时代传统官僚对于税收的最直观理解。

百姓给朝廷交税就叫税收,至于这个税收什么,完全取决于当地有什么。

有田地的就种粮食交粮食,交通要道就交过路费,商埠繁华之地交商税,靠近山林湖泊就交特产。

看着两位尚书对自己答案信心满满的样子,朱棣笑了。

“陛下何故发笑?”吏部尚书蹇义缓缓说道,“若是臣说的哪里不对,您不妨指出来。”

朱棣此时,其实非常非常想把老二那句欠揍的“啊对对对”说出来。

但是考虑到,这样似乎有些嘲讽的意思。

实在是对两位国家重臣不是很尊重,所以就忍住了。

朱棣深吸了一口气,压制住了笑意,说道:“你们待会儿,就知道了。”

道衍则是转动手中的念珠,一言不发。

看着满脸笑意的皇帝和老神在在的道衍。

蹇义和茹瑺对视一眼,一脸茫然。

难道他们说的不对吗?

可原本信心满满的他们,看着抿着嘴都藏不住笑意的皇帝,又开始动摇了起来。

这个世界是不是出了点问题?

如此正常的回答,皇帝为什么要做出这种强忍着嘲笑的举动?

到底是他们错了?

还是这个世界错了?

嗯,总之皇帝陛下是不会错的。

……

两位非专业的尚书都能说出的东西,夏原吉自然也了如指掌,甚至更进一步。

这个问题朱高煦是指望不上了,夏原吉干脆开口说了片刻,大约也跟隔壁密室里说的大差不大。

“……除了刚才说的那些,便如各种税种的来历,其实也是有渊源的。”

夏原吉在专业领域,颇为博闻强识。

“田税自然就不必多说了,《春秋》载:鲁宣公十五年,鲁国首先实行初税亩,这是征收田税的来历。”

“至于市(场)税,则要更早一些,可以追溯到西周,在周王宫北垣之下,东西平列为三区,分别为朝市、午市和晚市……市场税收实行‘五布’征税制,一是分絘布,即屋税;二是总布,即牙税(中介税);三是廛布,即地税;四是质布,指对违反契约文书者所征之税;五是罚布,即罚金。市场税收由司市、雇人、泉府等官吏统一管理,定期上交国库。”

“车船税出现的要晚一点,西汉元光六年,迫切需要敛财的汉武帝颁布了征收车船税的规定,当时叫‘算商车’,‘算’为征税基本单位,一算为120钱,征收对象局限于载货的商船和商车……到了汉武帝元狩四年,开始把非营生性的车船也列入征税范围。法令规定,非商业用车每辆征税一算,商业用车征税加倍;舟船五丈以上征税一算,三老(掌管教化的乡官)和骑士(由各郡训练的骑兵)免征车船税,对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的人给以处罚,对告发的人进行奖励。”

最后,充分表现了自己的专业水准的夏原吉给姜星火的问题下了个定论。

“税收,就是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向百姓征收的有价值的财物。”

姜星火安静地听完了这位秋先生的讲述。

不得不承认,哪怕是封建王朝,户部的这种专业官僚,依旧对各种相关概念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对概念的来源,掌握的也颇为熟稔。

朱高煦则看着夏原吉,一言不发。

因为按照朱高煦全程听课总结出来的经验。

姜先生的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

因为你回答的东西,往往在姜先生的答案面前,都会显得无比肤浅。

夏原吉见没人说话,此时也有些惴惴,应该,或许,没有回答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