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世界岛战争(第3/4页)

“但是。”

姜星火的转折终于来了。

“这种短暂的强大注定维持不了多久。”

“原因也很简单,没有人能换个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而大河文明天生缺乏海洋文明的冒险精神,所以在本岛的情况还过得去的情况下,是没有人愿意冒险探索别的岛屿的。”

“而其他国家不一样,他们的初始岛屿情况比大明差得多,又同样面临着人地矛盾,所以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他们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向外探索、掠夺、占领其他岛屿。”

“两个岛屿、三个岛屿、四个、五个、六个,这些绑在一起,都不是得天独厚的大明本岛的对手。”

“那如果是十几个、几十个、上百个绑在一起,大明以一岛之力,还能对抗吗?”

姜星火的灵魂疑问让他们不由地动摇了起来。

是啊,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大明能以一己之力对抗吗?

毕竟世界有多大,到目前为止,哪怕是西征数万里之遥的蒙古人,也并没有得到答案。

“所以,大明绝对不能故步自封,一定要趁着自己还是最强大的,勇敢地走出去,只要走出去第一步,后面哪怕走的勉强、走的踉跄,也终归是向着正确的方向走的。”

“唯有如此,大明才能控制更多的岛屿,形成良性循环,继而舒缓本岛的人地矛盾,这在之前已经跟你们讲过。”

“这就如同春秋时期,在大家还缺乏动力对周围探索时,却依旧有一个国家,率先启程,率先获得更多的田地,那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将获得极大的先发优势,这种先发优势会累积到战国时代。”

“获取的岛屿越多,自身的人地矛盾越小,同时拥有的资源富集度越高!”

“世界岛的战争,是一场最为残酷的资源争夺战。”

“落后者,必将被先发者欺辱。”

“大海,从来都不应当是我们边界。”

“而是新的开端!”

……

隔壁密室,大明帝国的高层决策者们陷入了沉思。

之前他们最为担心的,无非就是下西洋会动摇大明的集权体制。

而他们……除了道衍吧,都是从内心深处,不愿意大明的集权体制受到动摇的,毕竟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一切权力、地位、财富都来自于现行体制。

但当他们明白下西洋并不会,或者说在未来很长很长的时间内,都不会对大明的集权体制造成根本性影响的时候,便对这个担忧放下心来。

姜星火说的是有道理的,作为本岛的力量延伸,任何投放到占领、掠夺、殖民其他岛屿的人们,即便是有着自治和自由的倾向,在面对该岛的内外部危机,也就是本地人的反抗和其他对手的觊觎时,依旧会拥护集权体制。

同样,这也不仅仅是体制的问题,还关乎到了华夏这个孤岛的本身存在。

正如姜星火所说。

落后者,必将被先发者欺辱!

大明想成为这个落后者吗?

对于这么这群以天朝上国心态自居的统治者来说,当然是不想的。

没有谁想从傲立于世界之巅的第一强者,慢慢变得落后,被从前眼中不值一提的人毒打。

可问题是,如果没有姜星火的点醒,大明的这种心态,恰恰限制了向外探索的欲望。

毕竟,在华夏这个孤岛混的好好地,周围还有几个小岛可以鄙视,自身处于鄙视链最顶端,干嘛要去外面呢?

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他们也当然可以装作不知道。

我死以后,哪管洪水滔天嘛。

但是,事情的关键在于,朱棣不是这样的人。

以朱棣这种盖世猛男的性格,既然知道了,那就不可能装作不知道,他怎么可能为了偷懒,看着日后的大明被别的国家欺辱呢?

须知道,朱棣如果是个贪图安逸喜欢偷懒的人,那么他压根就不可能发动靖难之役,也不可能坐在这张龙椅上。

即便是没有姜星火的这套理论,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朱棣为了后世儿孙,也为了自己的不世之功,依旧会选择五次亲征漠北,甚至驾崩在了回师的路上。

若是别的皇帝,哪会舍得离开皇宫这个安乐窝,亲自带兵去草原上跟已经被打怕的蒙古人玩命?

为的就是朱棣的人生信条。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如今姜星火已经点出了“世界岛战争”这个概念,而进取心极强的朱棣,正好又对下西洋很感兴趣,那么目光由陆地转向海洋,自然是在正常不过的结果。

朱棣看向镇远侯顾成,语重心长地说道。

“大明,以后要逐渐从陆地转向海洋,这也是朕认为能保持勋贵集团不断自我造血,避免堕落成熬鹰斗狗的纨绔子弟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