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你管这叫增产仙方?(第3/4页)

夏原吉抹了把汗笑道:“可因为是姜师说的话,所以陛下也就打算试一试?”

朱棣没说话,点了点头。

虽然朱棣隐藏的很好,但夏原吉这个老官僚,依旧在朱棣的表情中看出了细微的端倪。

皇帝……很希望这个仙方是真的。

夏原吉不禁有些感慨,姜师可真是无所不通啊,不仅在经国济民之道上有着高屋建瓴的视野,以及推陈出新的大气魄、大智慧,就连农业上,也有这般见地,竟然能发明出增加土壤肥力的仙物。

是的,就是仙物。

在这个时代的人眼里,种田这件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财富就是田地产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最好办法就是看他有多少亩田地。

在百姓眼里,皇帝拥有天下之地,所以皇帝是地位最高的。

而不是皇帝地位高,才拥有天下之地。

在这种唯田地论的时代,田地与后世的资产几乎可以画等号去理解。

那么试问,只要得到就能让你资产翻倍的东西,不是仙物是什么?

且不说夏原吉这边心思转动不停,皇帝和大皇子身前,指挥着几个炼丹道士正在开炉的龙虎山天师张宇初,心里也是有些犯嘀咕。

张天师身着羽衣道袍,头戴方巾,臂弯处搭着拂尘,微微有些出神。

一开始,当张天师坐在京城里正一派分观的时候,听到皇帝宣旨召见他,张天师非常高兴。

因为在建文朝的时候,道门非常受到建文帝身边齐泰、黄子澄那对卧龙凤雏的敌视。

张宇初当年三十八岁,正是年富力强且人生阅历丰富之时,乃是做事业的最好时光。

张宇初作为道门领袖,如何不想振兴道门呢?奈何在朝廷的打压下,他也只能退居黄箬峰下,连龙虎山大上清宫都不能回。

好在四年的时间过去了,建文被燕王给赶下了龙椅,张宇初连忙启程前往南京城向新的皇帝表忠心,为道门振兴争取机会。

谁曾想,皇帝把他召到诏狱来,竟然是让他炼煤烧绿矾?

张天师是万万没想到啊。

至于皇帝说的什么“仙方”,张天师更是一个字都不信。

我们龙虎山正一派炼丹,从五斗米教算起,已经传了一千多年了,什么丹我们龙虎山不会炼?

至于能让粮食亩产量翻倍的?

抱歉,听都没听说过,吕祖都没这能耐。

哪怕你是皇帝,你跟我张天师说今天诏狱里的一个囚徒有这仙方,还要现场开炼,那我也只能心里呵呵,表面对你说“好的陛下”。

“张天师,没问题吧?”朱棣看了一眼张宇初,说道,“没问题就可以开始跟着炼了,那边已经开始了。”

“好的陛下。”

张宇初压根就不认为这个所谓的“仙方”能够成功,此番前来也只是硬着头皮去炼,为了完成皇帝的任务罢了。

很快,点火开炉了。

但这次张天师炼的却不是丹,而是焦炭……

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表现,张宇初亲自手持铁铲,铲了几铲子的焦炭进去,然后就被烟熏得够呛。

“咳咳!”

张宇初赶紧用羽衣道袍捂住嘴巴,将铲子里剩下的焦炭拿出来扔在一旁,用水壶漱口,又干咳了两声,这才舒服了一些。

……呛死本天师了!

张宇初再次深吸一口气,感觉胸腔内全部是煤炭烧灼的味道,令人窒息。

天师大人放弃了亲自下场干活在皇帝面前表现表现的想法,开始指挥起了炼丹道士。

焦炉喷出了黑灰色的烟雾,喷在刚刚烧开的绿矾瓷缸里,那金黄色的绿矾液体被熏得变得浑浊,一丝丝油脂一样的东西,顺着釉面往外冒,散发着充满了腐蚀性的气体。

道士们专门用来炼丹的道袍被烧出了一个个小窟窿,发出了“滋滋~”的声音,有些地方甚至已经烧焦了。

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家聚精会神,全身心投入到眼前的工作中去。

“三味真火,起!”

站在最前面的老道士猛然抬手结印。

然后……三个年轻道士往瓷缸下放了不知道什么助燃剂。

瓷缸下带有龙虎山印记的炉子,红色偏白的火焰从中蹿升而起,随即越变越旺。

整个瓷缸顿时都被映照成了一片红灿灿,热浪滚滚。

道士们围绕在炉灶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咒、又手上不停地掐诀。

——充满了封建迷信的仪式感。

就好像自己真的有法力想要尽数灌注其中似的……

这套烧个火还要神神叨叨的仪式,让朱棣看的直皱眉。

朱棣眉头微蹙地站在旁边,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并未催促张宇初炼制,仿佛在紧张地等待着结果。

半晌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