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不行(第2/3页)

东暖阁里有张桌子,专门用来安放妃嫔敬送之物。

临近端午,上头摆满了各宫的心意:夏日多用的手帕、荷包、扇套,以及跟端午佳节挂钩的五色长命缕、细纱缠的纱粽、艾草编的小老虎……还有各色点心匣子。

诸嫔妃想见皇帝,也不能青天白日就往乾清宫跑,多是派贴心的女官或是宦官,带着茶点来送与皇帝,又要拿出自己的体己钱来,收买御前传话的宦官。

“这可真是贷款上班了。”姜离不由替她们心疼起来。

大明的妃嫔,跟很多朝代不同。大约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后族强势,自太宗文皇后(朱棣的徐皇后)后,后妃绝大部分都是出自民间。*

基本不会出现什么贵妃是将军的女儿,皇后是尚书的孙女之类的世代贵族的女子入宫。

也就是说满宫妃嫔,顶多出身于小康小富之家,是没什么银钱能让她们带入宫中的。

所以姜离看她们还要自掏腰包给皇帝送东西,就很心疼——

带入下,就是辛辛苦苦北漂人,每天打卡考勤(晨昏定省守着做妃嫔的规矩)挣得工资,为了拿项目还得倒贴钱。

然而大明后宫的职场,却是容不得人不卷的。

姜离从现代而来,“卷死了”是很多人放在嘴里说的口头禅。

但在这大明的后宫,不卷,甚至哪怕尽力卷了,但运气不好只得宠而无子嗣——就是死,真正的,物理意义上的死。

姜离打开了贴着长春宫封条的点心匣。

“她们争的哪里是恩宠。”

“是命啊。”

*

夏日阳光粲然。

高淑妃倚靠在窗畔榻上。午后阳光斜斜切进来,晒不到她却能晒到她身旁的一只摊开睡觉的狸花猫。

猫的皮毛被晒得略微烫热,摸上去是令人舒心的温度。

她边伸手轻轻顺着猫的脊背抚摸,边轻声对身边贴身宫女说完了那句她当着众人没有说完的话——

“皇帝若不好了,咱们余生,也不过是与先帝的诸多嫔妃一般,等着殉葬罢了。”

高淑妃是最早一批进宫的妃嫔。

正统六年,张太皇太后下旨选秀,令两京,河南、山东等地符合条件的,十三至十五岁女子入京待选。

她就是这样进宫的。

只是她入宫的时候才将将十三岁,太皇太后也挺喜欢她,就先做了太皇太后的女官。

因此高淑妃是这宫里最懂宫规,也最清楚宫闱中的那些尘封的,带着血腥气森然旧事的人——

先帝明宣宗朱瞻基,子嗣上就有些艰难。偏生仙逝的又早,三十八岁就驾崩了。

彼时后宫里有子嗣的,只有如今的孙太后育有皇子朱祁镇、吴贤妃育有次子朱祁钰、以及元后胡善祥(因无子被废)育有两个公主。

除此外,其余的嫔妃,都在先帝驾崩后得到了晋封,比如嫔升妃,妃升有封号的八妃或贵妃。

然而,除了升封,还得到了——谥号。

“惠妃升贵妃,谥端静。”

“赵妃升贤妃,谥纯静。”

“吴妃升惠妃,谥贞顺。”[1]

……

高淑妃在两页发黄的故纸堆上,看到了这些素不相识的女子,以及她自己。

在最后的最后,有一句表彰她们的话语:“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1]

高淑妃不由想起初入宫闱时,曾经不慎经过一回请嫔妃‘自愿追随先帝’的宫殿,明明是夏日,却散发着一种凄冷阴异的气息。

“喵!”

高淑妃回神,发现是她方才有些用力,把猫按痛了。但猫也没跑,只是叫了一声。

她忙抱起小猫哄了哄:“哦,乖,乖……”

忽然就不可抑制的泪如雨下。

眼泪渗入被阳光晒得温热的皮毛里。

小猫无知无觉,抬起头来舔了舔主人的面庞,细声细气叫了两声。

这声音又弱又小,很快消散在殿宇内,就像那些美丽的影子,消失在深宫之中。

**

乾清宫。

兴安回禀郕王求见。

姜离停下正在画麻将图纸的笔:“正好,朕也有事要找他。”顿了顿又格外嘱咐道:“别给郕王备果仁茶,备清茶。”

朱祁钰入座后,看着在条案前作画,身体看起来已经不错的皇兄,不知怎么开口——

他本不想来的,但孙太后嘱咐他一定要问明皇帝不入后宫的缘故,美其名曰,你们是兄弟,不比旁人,说这些话更便宜。

朱祁钰:啊,完全没觉得兄弟间这个问题更好开口!

他尴尬地喝了两口茶后心一横,索性硬着头皮长痛不如短痛的直接问。想着要是皇上生气骂他也好,这样他就再也不用干这种活了。

不过,皇帝没有生气,而是很自然地笑道:“哦,你问缘故啊?”

“就是这回重病的后遗症——朕以后再也不必进后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