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一章 一清二楚(第4/4页)

堂堂王荆公,怎么能看饮水机呢?

赵顼也站起身来,走到门前,“怎么就结束了?”

他正听得过瘾啊!

只见那许遵如实回答道:“整场听证会到此结束,除非有人提供新得证据,否则的话,我们检察院将会在审查所有的供词、证据,然后公布最终决定。”

王安石不禁又看向张斐。

张斐只是悄悄给了他一个待会解释的眼神。

与此同时,对面的保守派,也是深感诧异,在他们看来,还没问出一个结果,亦或者说,还未有分出胜负啊!

不过司马光他们已经起身,揉搓着老腰,似乎准备离开了。

“诸位相公,还未分出胜负,怎就能结束?”

刘述很是困惑地问道。

司马光轻轻扭动着老腰,道:“差也差不多了。”

刘述道:“这差很多啊!”

韩琦突然笑呵呵道:“已经很不容易了。”

刘述拱手道:“刘述愚钝,还望韩相公能够指点一二。”

韩琦笑呵呵道:“世上有两件最难之事,其一,就是让王介甫在头上插花。”

司马光顿时满脸尴尬。

王安石头上插话这个典故,他可是参与者之一,当年包拯设宴款待下属,气氛很高,大家都在头上插花,载歌载舞,就司马光和王安石不乐意。

两个人都非常厌恶这种气氛。

国家都这德行,你们还好意思跳舞?

最终迫于包拯的“淫威”,司马光是屈服了,但是王安石就是不插。

而韩琦担任王安石的上司时,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天王老子来了,我王介甫都不给面子。

刘述下意识问道:“第二件是什么?”

韩琦道:“就是让王介甫承认新政的不足。”

“哈哈!”

富弼他们都笑了。

关于听证会上面所说到的问题,其实苏轼、苏辙早就提出来,几乎是丝毫不差。

但王安石就是不认,也没有针对他们的建议,做出任何修改。

可不是说王安石傻到,认为他们是在胡说八道,而是王安石认为,这压根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那些奸商们的利益,是不值得维护的,将这些利益收回国库,是正确的选择。

但凡仔细研究过新法条例,就不难看出,王安石所竖立的反派,就是那些地主奸商,而不是官僚阶级。

但是在王安石彻底掌权后,其实也不难看出,不是王安石要维护官僚阶级,而是他吸取了范仲淹的教训,这官僚阶级是惹不起的,必须得隐忍,先对付地主商人,扩张自己的势力,然后再慢慢去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试问哪个好人会去维护那些大奸商的权益。

所以,王安石当初的解决方案,就是将他们兄弟赶出去,直接将这制造问题的人给解决了。

老子干得就是他们,你们还为他们说情?

这不是成心与我为敌吗?

由此可见,不是王安石不讲道理,而是他们预测的结果,其中一大部分,恰恰就是王安石想要的结果。

但是有一点,王安石还是认得,那就是吏治问题。

司马光是一再强调这个问题,你想的是好,但执行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

王安石表面上不听,其实心里是非常清楚的,只是他认为上来就针对吏治改革,那就是在重蹈范仲淹的老路,是做不到的呀。

你司马光自己都不敢上台去解决吏治。

后来王安石是从科举方面动手脚,寄望于新人,以及提拔底层官员,慢慢去改变。

正是因为这些非常复杂因素,全部纠葛在一起,导致两派是针锋相对。

不过随着张斐与公检法的出现,两派从历史上的你死我活,变成有斗争,但也有合作。

主要原因,恰恰就是王安石也认同吏治这个问题,而公检法正好就是针对这一点,而不针对他的行政决策,故此他也不反对公检法。

而对于保守派而言,他们其实从来没有寄望于,依靠攻击均输法,而将王安石彻底扳倒,因为均输法没有涉及到大宋的基业,青苗法才是要命的。

他们只要求将所有问题,摆上台面,逼迫他们去改变,这就算是完成目标。

目前来说,司马光他们是非常满意。

你王安石认就行。

而王安石之前不认,一来,许多问题,他是真的不认同。二来,就当时的政治制度,他要认的话,整个新政就全完了。

而听证会是一种全新的制度,会将得失,大小,轻重,先后,全部都说清楚,即便有问题,也不会影响到整个新政。

王安石也就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