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第2/2页)

想也知晓,那些往日需要商户去讨好攀附的官员,在韩彻手里都讨不到好,如他们这种商户就更别想了。

于是过了好一会,才有人不满的开口说道:“我倒是要好生瞧瞧,他这么个规制,最后能运得了多少粮食去边界!”

刘家其他人依旧没再说话,面色却是越发的无奈。

因为此刻,众人都有着不满和不甘心。只是他们心里也都很是清楚,话是那么放出来了,可这世上只要利润给到位,自会有大把的商人前赴后继。

几乎是同一时间的京城。

韩彻这时候已经收到了一些地方州郡呈报过来的中标盐商名单,各地方州县的情报信息里,也还都写到了那些凡是中标的盐商们,已经开始按照朝廷的需求,运输粮食等物资去往指定边境军队的路途中了。

全国各地的商户加到一起,放出去的盐自变量额必然就不会是一个小数目。边境军队需要运输过去的粮食越多,朝廷要兑换给那些中标的商户们的食盐也就越多。

若是不能足额兑换给商户,必然就会对他们的积极性带来严重的打击。所以朝廷除了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还需要保证能生产多少食盐,才能放出相对应的盐引。

而在食盐生产这一块,韩彻当初能得以摆脱“戴罪”的身份从安南调离,就是因他弄出了制盐上的改良。

所以这些年来,食盐的产量是充足的。

盐价高昂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盐政官僚机构的庞大臃肿,导致其在运行时的僵硬,还有繁琐造成的效率低下,行政花费却又巨大。

这段时间,韩彻除了去推行盐政方面的各项改革政令,就还把食盐纳入一些地区的常平仓管辖范围。

现阶段食盐量是不少,但像这种民生必需品,也还是要跟粮食一样,做好一定的储备量,以防止将来万一出现什么意外情况。

在有着高利润的前提诱惑下,商户们的效率也简直是惊人。

很快,就有商户把粮食按照朝廷要求,运输到了指定的边境军队。接着,他们也如愿的凭借盐引,拿到了足额的食盐和指定区域的售卖权。

像盐这种商品,在眼下就不存在没有市场的时候。

朝廷又因为大量削减盐政相关的官僚机构,光是这一块行政运行减少出来的耗费,就足够让盐在市场上的作价从原来的四十文一斗的作价变低成十五文一斗后,还能满足给予商户的利润空间。

于是这十五文一斗的作价一出来,瞬间就使得不少地区都出现了百姓争抢着去购买盐的火爆现象。

哪怕他们当中不少人都听说了,以后朝廷都将会是以这个作价去卖盐,可架不住现在的盐价比新帝登基时还便宜了近三分之二!

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比如通州。

要知道通州是个山窝窝,这里没办法生产盐,距离产盐区的路途还遥远不说,整个州郡也多崎岖山道。而以眼下朝廷的财力还有社会条件,是很难得到好的开发,就导致这地方的交通极为的不便利。

在这种情况下,以过去朝廷设置的盐政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和风气,每年运输到通州来的食盐其实是很有限的。于是就导致这里的不少普通百姓哪怕是捧着钱,他们也不一定能买得到盐!

纵使是私盐运到这里来,也是量少又作价极其的昂贵。

可经过朝廷允许,能光明正大做食盐生意的商户就不同了。

能抢到交通路况好,人口稠密的地方肯定是最好的。抢不到的话,只要能保证足够的利益,再大的困难,商户们也会想办法去解决!

于是几乎是盐商将盐一运输过来,立即就在通州造成了极大的轰动。不管是有钱的富户乡绅,还是贫苦的普通百姓,都奔跑着去抢购起食盐来。

“盐,我要盐!”

“我也要,我也要!”

“我有钱的,我要买两斗!”

“前面的买好了盐倒是赶紧往一边去,别挡着道啊……”

“哎呀,别挤我……”

面对这般乱哄哄的场面,商户也是吓了一大跳。

来之前,那运盐过来的商户还曾叹气过他家运道不够好,只中标了通州这么一个穷乡僻壤的州郡。虽然仔细划算过后,知晓这买卖做下来是肯定能挣钱的,但到底没法跟那些个好的州郡相比拟。

这会见着这般火爆的场面,商户自然是笑得合不拢嘴。

“大家莫急!都有,都有呢!”

“一个一个来……”

虽说这是因为通州这种地区的百姓受淡食之苦由来已久,对于作价又这么便宜的食盐,难免会造成一时间的报复性哄抢消费。

但此刻赚取到手的银钱是真的,之后即便百姓恢复冷静,也不过是利润变少,这门生意却依然是能做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