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大明邸报(第2/3页)
这大明,从不缺少某个官员,但却缺少像罗贯中这般的小说家。
与其征辟为官,不若让其安心写书。
往往罗贯中有新书出炉,便会通过驿站传递,三天内必到朱元璋的书案之上,供其品鉴欣赏。
京师里的说书人,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是可以影响到舆论的。
这些说书人长期入驻在各个茶楼,酒楼,讲述各种小说。
毕竟再好的小说,也得识字才行,普通百姓,哪有什么闲钱购买书籍,更别提看小说了。
听书,便就成了如今大明主要的流行方式。
几枚铜钱,一碗粗茶,就能在茶楼里听上半晌,岂不快哉。
至于勾栏听曲嘛,那自然就是达官贵人才能消费得起。
不过就现在的趋势,听书也算是雅俗共赏了。
京师的说书人,大概有七成,都属于锦衣卫暗线。
作为主要舆论的传播途径,在这块上朱元璋把握得很清晰,所有说书的目录,差不多都是要经过报备的,可不是你想说啥就说啥。
一旦涉及到君权政权,相对敏感的地方,未等下台,就被锦衣卫请去喝茶了。
现在京师关于太孙殿下的话本小说,这些内容也都是经过了锦衣卫的审核,甚至是朱元璋都翻阅过后,确定无误才能去讲。
皇家对于绝对多数百姓来说,都是非常神秘,高贵,至高无上。
能够听到跟皇家有关的小说,受到所有百姓,甚至是基层官吏的追捧。
茶楼酒楼,但凡有说书人,讲述跟太孙殿下有关的,必然是人满为患。
这其中,又以群英商会下,平安茶楼为主。
朱英怎么可能不注重舆论的影响呢,哪怕在这大明洪武年间,百姓的意愿,在乎的人不多,影响不会很大。
可舆论的掌控权,自然是要紧握在自己的手里。
“殿下,现在京师各处,都是在念着殿下的好呢,说是殿下神仙下凡,护佑大明的。”
叶月清眉开眼笑的说道。
现在京师商会的情况非常好,外地的商会,尤其是江南富商在这次的谋刺事件中,遭到到了巨大的打击。
群英商会在京师的势力,本就是极强,迅速开始吞没资产,这等无本买卖,以至于商会的资产呈现数倍暴涨,人手都有些不够了。
而关于太孙殿下名声的威望,才是这次事件最大的收获,百姓们提起太孙殿下,那股子虔诚的模样,如参拜神佛。
朱英笑道:“还不是老爷子指使锦衣卫在各茶楼里,让那些说书人换着花样夸,不过说起来,商会的进展在这段时间内极为迅速,倒是可以把邸报的事情,提前开始准备了。”
大明邸报,跟后世的报纸是差不多的概念,不过只在于官府内流传,现如今更像是一种通传和昭告的形式。
和明后期邸报,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六科给事中进行记录,而后通政司总结后刊发。
像是朱英批复的奏章内容,还有朱元璋定下的官员任免,以及六部的一些重要奏疏,都会刊印在邸报上,进行发行。
本就是向官员公开的政务,对民间也不存在保密,算是除官员外,民间唯一能得到官府消息的渠道。
京师的邸报,自然是以印刷为主,而通过驿站传递后,多数地方官员,便就是借抄,借阅的方式传递。
其后也有富商,乡绅,出资购买。
“负责编撰邸报内容的人员,都已经准备妥当,目前共计有三十六人,现如今商会名下,造纸坊有十二间,印刷坊三间。”
朱英点点头,问道:“目前白纸造价几何。”
叶月清熟练的回道:“目前一尺长宽的白纸,本钱约一文半。”
朱英思索一番道:“这个价钱,还是有些高了,须将造纸坊合并起来,过于分散在无形中便是提高了本钱,印刷坊这边,也当是如此,往后诸厂,一并建立。”
“欧巴罗那些工匠,还有多久抵达,算算时日,也当是差不多了。”
叶月清道:“回禀殿下,目前欧巴罗工匠第一批共计三百二十七人,已然抵达京师外围,最迟不过后日,便可抵达京师。”
朱英道:“这些人漂洋过海,可还算健朗,莫要来一堆病秧子,啥也做不了。”
叶月清回道:“殿下放心,抵达大明后,商会就有大夫过去逐一诊断,目前虽说舟车劳顿,但在身体上,亦是能立即做事的。”
听到这话,朱英才算是放心,他可不想好不容易购置一批欧巴罗工匠,路上死了过半不说,一个个还带着疾病。
其实大明的石造技术,在顶尖层次上,并不低于欧巴罗列国,在精细程度上,甚至可以称作当今世界顶尖水准。
这般看来,似乎朱英有些舍近求远了,实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