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布条归位,滴血认亲(第6/7页)

但在吕氏的提醒下,就感觉到了不对劲。

这些猜测宁妃当然不敢和陛下直接说,只好自己从太医院将曾经有关朱雄英病症的记载调取出来。

这十多张纸上,就是当时十多位太医诊断朱雄英的结果。

其中无一例外,诊断结果均为眼中的先天心症。

翻开一旁的医书,宁妃借着烛火仔细研读,上面正是关于先天心症的描述。

“先天心症,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可养之不可断之。”

意思便是一旦发作,当天就没了,只能疗养但没有办法根治。

一旦患了这等病症,一辈子都是如此,稍有不注意,就会死亡。

看到这里,宁妃的眼神变得有些深邃起来。

就在此时,屋外有太监禀告,陛下急召。

宁妃闻言,立即起身,在宫女太监的随同下,朝着乾清宫过去。

从后宫到乾清宫不算远,没多久宁妃就过来了。

进门就看到陛下手里正拿着一块破碎的布条,书案上摆放着一个木盒。

“宁妃,快快过来,你给咱看看,此物是不是大妹子亲手刺绣而成的。”朱元璋急切的招呼说道。

在刺绣这方面,宁妃也算是大家,很是懂行。

宁妃虽然不明白陛下的意思,不过还是走上前接过布条,仔细的查看起来。

“这,这怎么可能。”

只是入眼,宁妃顿时就惊呼一声,语气中充满着不可置信。

“如何,如何,是不是大妹子绣的那块。”朱元璋见到宁妃有些失态的惊呼,赶忙追问道。

“陛下稍等,待臣妾好生观摩一番。”宁妃听到朱元璋的声音,这才从震撼中回过神来。

借着烛火的光芒,仔细向着刺绣的针线手法看去。

刚才之所以有被震撼道,完全是因为这块破碎布条,对于宁妃来说无比的熟悉。

当年为朱雄英尸身更换衣物,宁妃对于那块白肚兜再为熟悉不过。

当时马皇后病倒在床上,坚持自己给孙儿绣字,宁妃陪在身边,多次提出自己帮忙,被马皇后拒绝。

对于这块白肚兜,宁妃远比朱元璋要更加的熟悉。

尤其是刺绣所涉及到的阵法,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表现的形式完全不一样。

刺绣是所有大家闺秀必须学会的一门手艺,在后宫刺绣更是尤为重要。

刺绣针法中极为繁杂,有抋绒针,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

又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等四大名绣,在此之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等。

也就是说,每个人刺绣针法的习惯,将会因为自身的喜爱和习惯,刺绣的表达将会完全不同。

在刺绣高深大家眼里,甚至能通过刺绣的手法,辨认出所属传承。

如宁妃马皇后这等刺绣大家,相互之间更是极为熟悉。

现在宁妃所查看的,正是这金丝刺绣上的针法,下针,收口等等方面。

仅仅这个有些损坏的‘英’字,就让宁妃足足查看了半盏茶的功夫,这是因为宁妃的反复推敲,也跟不够明亮,眼神近视有关。

当宁妃将布条放下后,便郑重的对着朱元璋说道:“陛下,这布条上的刺绣,便就是姐姐所绣,这块布,是当年雄英薨逝,臣妾亲手为其换上,绝不会有假。”

听到这话,朱元璋忍不住问了一句:“宁妃可能确定。”

“万分确定,绝不会有差错,这般技艺除了姐姐,这世上臣妾再未见过,且还是白肚兜绣字,世上独一无二。”

宁妃语气肯定的说道。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由笑颜逐开,脸上带着泪痕,却高兴地如个孩子般。

而后对宁妃说道:“你可知道咱是从哪里得来的这个布条嘛。”

宁妃只是微微沉吟,就开口问道:“莫非是雄英那里。”

“没错。”

听到宁妃的疑惑,朱元璋直接肯定回道,而后有些感叹般的说道:

“咱最初跟大孙见面的时候,但见容颜便极为震惊,立即询问大孙的情况。”

“当时的大孙谨慎,假意告诉咱是有父母的,还说自己已然二十,和大孙的年龄不符,咱自然不能相信,便就安排锦衣卫详细调查。”

“果真被咱给查出来了,大孙只是那家的养子罢了,且就是在南京城外,长江边上被捡到的。”

“当时大孙还跟咱争执,说是咱大孙是埋在土里,他是给人沉了江,不相同。”

“这不,孝陵陵墓挖掘出来后,咱大孙就无话可说了,嘿嘿嘿。”

朱元璋像是对着宁妃说,又像是对着自己说道,语气极为得意。

看着陛下惊喜激动,仿若证据确凿,没见过朱英的宁妃,眼神中闪过微不可查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