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三章合一(第3/6页)

他可是憋足了劲儿呢,怎么人没了。

然后就听见一号组那边有人在说:“哎呀结束了!”

他看过去,恰好发现了林阳可不就在那儿吗?这家伙,昨天对他们东北机床厂那叫一个自信自豪,今天居然跑到东阳厂那边去了,这会儿正傻乐着拍巴掌呢,他皱眉问:“这是怎么了?”

五洲厂的技术科长可是看得清清楚楚,小声说:“我听着,怎么好像表现的比德国的不差?”

“啥?”鲁南直接吼出来了,科长被他吼的耳朵疼,不过还是点了头:“是这么说的。”

鲁南这才知道,林阳为什么不见了,这家伙不厚道啊,这种关键时刻,居然不叫他。

他直接吩咐:“你盯着点,我去看看。”

等着一到,就发现里面的测试已经结束,测试人员正将工件搬了下来,许如意正讲着:“这是要坐标测量机上进行测量。”

坐标测量机并没有普及,夏国是去年京市低压电器厂才刚刚试制成功,发在了相关专业期刊上,还介绍了原理,不过买的厂家很少。不过但凡来的厂长,对国内的新技术都很关注,所以倒不陌生,虽然这台看着就复杂一些——应该是进口设备,还有显示器。

不过,就是有人说:“这种测量很麻烦啊。”

的确如此,尤其是里面开始报数据,大家更是知道,这个工件看着简单,可为什么会成为测试的题目——它足足有31个目标公差!

所谓公差,就是说,在加工这个工件的时候,某个地方是有尺寸要求的,但这个尺寸可以进行上下浮动,如数控机床的公差一般是以微米做单位的,一毫米等于一千微米,而这个测试的公差一般都在正负15到20微米之间,唯有镗孔要求低一些,在正负50微米。

这样听着并不算难,但是一个工件,31个公差,只要一个出问题,那么全部都是问题,难度是几何倍数的增长,想想就知道难度有多大。更何况,机床协会为了严谨,还弄了三台设备,这难度又加倍了。

鲁南一来就听到了报数据,一时间,也走不开了,他没看过刚刚燎原一号运行的样子,但瞧瞧这帮老兄弟们兴奋的表情,激动的眼神,就知道刚刚的表现肯定还不错,如果数据也不错的话,那么这套数控系统,就真的不错了。

他们厂已经有了数控机床生产线了,岂不是可以考虑国产化?

这时候,就听见里面已经开始报数据。

首先测试的是德国米勒兄弟的数控铣床,中心孔有两个公差目标,方形有七个公差目标,菱形有九个公差目标等等。

“中心孔孔C的圆柱度,公差正3。”“方形F侧直线度公差负2。”“斜面面J的直线度公差正2.”……

这个数据出来,大家的反应很一致:真不错。

不过,这都是在意料之内的,毕竟瑞士和德国的机床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第一梯队,如果他们都做不到这样的数据,那就没有厂家可以做到了。

但是,随着报数越来越多,“菱形L测直线度公差正4。”“菱形M侧直线度公差0。”……

很多人的表情就不太一样了。

公差小这是大家知道的,可夏国这边即便公差小,数据会是这样,-14,-6,+1,+13,+7这样的数据。

也就是说,在公差内上下浮动,没有定准。

而他们的公差则几乎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这只是一个零部件上的几个面,而一台机床是需要无数个零部件组成,试想一下,他们这样左右摇摆差距巨大的“公差”和米勒兄弟机床厂这样差距甚小的公差,组装出的机床精度能够一样吗?

而且这种在公差范围内的,还是不错的机床厂,事实上,夏国很多零配件厂生产的产品差距之大,根本都不敢想象。可以说,抛却工艺材料装配,零配件公差大,其实是夏国机床的大问题。

第二个测量的则是长崎机床厂的数控铣床生产的工件测量数据,虽然日本一直在强调,他们有着工匠精神,会将每一个零部件,都做到了几近完美,但是,跟德国的米勒兄弟机床厂的产品比,他们的机床还是差了一点。

“+3,-6,+2,+7,-3……”

数据报出来,不少人都议论:“虽然说日本机床这两年势头挺猛,实际上还是差点意思。”

“他们走的就是物美价廉的路线吗?不过吹得厉害。其实主打一个性价比比较高。咱们一台普通大型曲裾磨床卖到4000美元,日本的卖十万美元,德国还要再翻一倍。东西还是德国的好,而且他们的肯定也用得住,可太贵了。”

“可不是,谁不知道东西好啊,也得消费的起。你看美国这么财大气粗,日本机床也是占据了大片市场,说明大家都不傻。我说的那个大型曲剧磨床,就是针对美国轮船行业的,这个行业需要加工曲轴,用的不多,不过必须配备。我们厂本来想竞争,可惜啊,咱们是便宜,但质量不行,还是让日本拿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