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三章合一(第2/6页)

“而他们的丝杠本身在热处理方面就有问题,这样一来,更容易变形。”

刘海涛就是干这个的,原先是不敢拆开,如今现成的放在眼前,怎么能看不出来呢,他刚刚还在担心,现在已经开始激动了:“是,按理说这里应该加一个隔绝热源的设计。譬如给电机加润滑,或者加上隔热材料,但都没有!”

许如意点头:“不过他们在丝杠做了设计,你看,这里增加了螺旋角,”她指着项师傅手里的丝杠,“这样可以降低旋转的速度,减少发热。”

刘海涛立刻点头,“是这样。”

“不过,”许如意显然对滑台的设计门清,刚说完解决办法,就找到了他们不这么做的原因,“杯水车薪,设计的问题仅靠着这一点变动,是没办法解决的。”

如果说刚刚大家被佐藤的话引得有些担心,那么许如意和刘海涛的这段讨论,又让大家有些放心了!

这是不是就说明,就是有问题?

孙浩然直接问:“那解决办法没有吗?”

许如意下了定论:“需要大改,整体来说,这就是很失败的设计,我猜测,在日本这个型号恐怕已经被淘汰了。”

说到这里,许如意才扭回了头,看向了被忽略的佐藤。

有了黔驴技穷的事情,周翻译已经开启了无差别翻译模式,但凡许如意他们的话,不涉及到夏国秘密的,全部告诉了佐藤。

这会儿佐藤听得脸都绿了,许如意都说对了,他们这个滑座上市后不久就发现了设计存在缺陷,公司召集了技术人员试图进行改进,但发现如果不进行大的修改,根本无法解决,干脆研发了新的型号。

而因为零配件的型号不统一,这部分设备也无法拆卸开来供其他设备使用,只能放在了仓库里。

夏国人想要购买组合机床,他们趁机清仓——他们当然也存着侥幸,因为夏国人的汽车产量实在是太低了。

1979年的日本小轿车产量达到了617万辆,而夏国只有19万辆,南河汽车厂又只是夏国的一个小汽车厂,一年的产量在5000台左右。

他们认为,即便是有设计问题的滑座,南河汽车厂也会使用很久的。

哪里想到,大概是因为海运或者其他问题,外加丝杠本就是刚性很差,放置了将近十年的丝杠质量还不如原先,一万件就出现了变形。

去年刚发现问题的时候,他们就找到了解决的策略——给他们换一个,反正仓库里还有很多库存。

当然,他们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南河汽车厂,甚至还为了掩饰自己的质量问题,提出了各种要求,但没想到的是,南河汽车厂虽然很不认同,却还是照办了。

他们不但能独自拆卸,还能直接将换下来的滑座带回日本,甚至还要了15万美元!

所以这次来的时候,他们已经驾轻就熟,万万没想到的是,遇到了眼前这个许厂长。

佐藤试图做最后的抵抗——“这副丝杠并没有任何问题,所以你的说法完全是空中楼阁无稽之谈。”

许如意点头:“是,后面你就可以说,你不认同夏国所有的检测机构,只愿意将丝杠带回日本检测。带回去你就可以说根本没有问题,是我们无理取闹,反正丝杠在你手里,我们无法恢复生产,也没有检测报告做证据,说不定就低头认错了。”

佐藤发现这位许厂长真的是太讨厌了。

虽然她预测的都是自己所想的,但这样被说出来,听起来很糟糕,他不喜欢。

但他并不紧张,就算是知道又怎样?他就是不认同夏国的检测机构,他们也没有办法。而耽误生产的,则是夏国的工作。

可他哪里想到,许如意居然说:“那就去美国的检测机构吧。”

佐藤仿佛听到了笑话:“你要寄到美国,你在开玩笑吗,你怎么能保证,这么长的运输距离,丝杠不受损坏,我不同意。”

“怎么会寄到美国?”眼前的女人一脸你很无知的表情,“佐藤先生不知道吗?美国的太阳机床厂刚刚在夏国首都设立了分公司,他们带来了一套检验设备,完全可以进行丝杠精度测试。”

“太阳机床厂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著名机床厂之一,佐藤先生,你们大建铁工所不会连太阳机床厂都不信任吧。”

佐藤根本没听过这条新闻,但他知道,今年已经有很多机床厂动了来夏国开设分公司的念头,包括大建也有相关传言!

佐藤这次没说话。

许如意接着说:“如果是太阳机床厂检测出了丝杠有问题,那就不是修不修的问题了。”

佐藤想说什么,许如意打断了,“我知道,你肯定心里在想,你们有索赔期,一共才三个月,如今都已经一年多了,按着合同,早就过期了。”

“但是,你别忘了,这不是索赔问题,索赔是指你们没有按着合同提供相应商品。事实上,你们提供,你们的问题是,明明质量有问题,却故意欺诈,将有缺陷的产品售卖给他们,还诬陷我方操作有问题,不但让我方支付高额维修费,还耽误我方生产,造成了巨额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