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恶心人有一手(第2/3页)

很多读者给《当代》编辑部写信,除了夸奖林为民这部小说,一些人还在信中讲述了自己身边所遭遇的类似事件,让人看完恨的牙根痒痒。

相比读者们对这部小说单纯的欢迎和喜爱,文学界对这部小说的观感却有点复杂。

雁冰文学奖刚刚过去不到两个月时间,那桩公案犹在大家眼前,大家又怎么能看不出小说的内容是在讽刺谁呢?

可问题在于,你讽刺柳飞羽和雁冰文学奖就算了,我们招你惹你了?

《升官记》这部小说脱胎于林为民前世看过的一部国产电影。

说到这部电影,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导演——黄建鑫。

在后世,很多喜欢看电影的观众对于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

桃色新闻、山爷小跟班儿、主旋律专业户,贴在黄建新身上的大概就是这三个标签。

但年龄稍大一点的电影观众,准确点说,是九十年代看电影的观众,这群人应该对黄建鑫记忆犹新。

一部《黑炮事件》惊艳了中国影坛,可以说在章艺谋冒头之前,国内的青年导演当中,能够跟程凯歌掰掰手腕的,大概只有黄建鑫了。

盘点中国的第五代导演,黄建鑫应该是最让人扼腕叹息的一位。

黄建新是第五代导演中的一个异类,他的导演生涯前期的每一部作品都可以视作是国内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印记。

他的电影表现形式始终展现的是现实主义特色和以小见大的幽默,经常能在真实平淡的故事中一针见血的讽刺,剖析宏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内心,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电影世界》曾经将章艺谋、程凯歌和黄建新放在一起做对比——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章艺谋和程凯歌都是寓言家,他们都追求那种高屋建瓴和一击即中的透彻感。相对而言,黄建鑫更像个社会学家,他关注一个体制内部的运行细节,他的电影就像一种社会学的田野调查。

黄建新在电影画面和镜头调度上没有章艺谋、程凯歌的天分,但他的电影另辟蹊径,若是一直坚持下去,未尝不会成为一代名导。

可惜……

而林为民所写的《升官记》正是脱胎于黄建鑫在1994年拍摄的电影《背对背,脸对脸》。

《背对背,脸对脸》的故事并不复杂,就是将某市的一个文化馆始终不得转正的副馆长王双立一心想转正的故事。

期间有和正牌馆长的掰手腕,还有跟同事的勾心斗角,也有家长里短的琐事。

林为民的《升官记》重点突出职场斗争,在他的小说中,主角身为副馆长工作努力、认真负责,一心想转正,可因为上面没人,熬走了一个又一个馆长,却始终不得转正,无奈放弃了熬成馆长的想法,认为只有斗走了新馆长,他才有机会转正。

为了馆长的位置,主角和新馆长各种勾心斗角,还将同事、家人全都牵扯其中。

小说的高潮是新馆长要举办一场文学评奖活动,最终的获胜者可以进入文化馆工作并获得500元的现金奖励。

主角探听得知新馆长想借此机会将侄子安排进文化馆,便做局破坏了新馆长的如意算盘,将新馆长的算计公之于众,新馆长颜面扫地,不久便被调走。

主角又提前去领导那里送了礼,满以为这回转正是十拿九稳的事,结果没过几天新馆长上任,竟然是文化局局长的秘书。

斗了半天,除了一地鸡毛,主角两手空空。

《升官记》延续了《盗官记》中的角色名字和地名,让人一眼便知道林为民要内涵的人是谁。

尤其是高潮所设置的文学评奖活动,一看便能联想到前段时间结束、仍被许多文学界人士和读者讨论的雁冰文学奖。

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当中的现实主义题材爆发的年代,诞生了一系列讽刺知识分子、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贪W腐B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诞生自然是有其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的。

改革开放十余年,步子迈的是越来越大,风气也越来越松散,贪W腐B和官僚主义横行,造就了这一批文艺作品。

林为民在小说中将文化人的虚伪奸诈、机关算尽和小肚鸡肠展现的淋漓尽致,在九一年这个时间点,很多地方已经世风日下,读者们对于林为民在小说中所讽刺和批判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小贪小腐感同身受。

一部《升官记》,林为民不仅是把跟他不对付的柳飞羽和文协给骂了进去。

更把那些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文人和官僚骂的狗血淋头,打击面之广简直令人发指。

不少文学界同行、高校学者看完小说,有心想夸夸这部小说,可一想到这部小说骂的就是他们这样的人,心里就比吃了苍蝇还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