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这人可以交心(第2/3页)

“行了,什么也不懂,装的还头头是道的。”

林为民将他扯到一边,对王晓波说道:“你看着给他们弄个配置吧。”

王晓波点头,“没问题。那什么时候去中关村?”

林为民看了一眼手表,“现在去吧,这会儿正好有时间。”

两人准备结伴去中关村,于华跃跃欲试要跟着,林为民道:“去什么去?小说没写完,整天就想着出去玩。连个配置都说不清,你去能帮上忙?”

于华被训了一顿,不敢回嘴,心里不满,说的好像你去了能帮得上忙一样。

建国前中关村里只有二十几户农家,乱坟堆一丛丛伫立着。随后,八所大学相继崛起,这条马路终得名“学院路”,中国科学院的第一批科研院所也在此建成。

短短十年时间里,“科学城”和“大学城”并立,中关村成为了全国知识人才最密集的地区。

1980年,一个叫陈春先的教授级研究员在赴米国硅谷考察后大受震撼,回国成立了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企业——BJ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中关村成立,科海、信通、四通、联想……

到1987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已有了相当的规模,每天到中关村采购的人流量最高达到20万人次,高科技企业多达上百家,这条街上科技公司们的营业收入占HD区社会总收入的37%。

说是高科技企业,除了几家骨干力量之外,中关村的高科技公司当中大部分都是二道贩子,进口国外的软件、硬件向国内企业和个人兜售。

中关村这里如今个人客户很少,大部分都是为了公家来采购的。

由于市场经济监管体系还不完善,中关村乱象丛生,在燕京人口中更是有“骗子一条街”之称,前两年刚被ZY组成联合调查组彻查过,风气才算是有所好转,这也是为什么林为民会带上王晓波的原因。

两人在中关村转了一圈,花了两万四千块买了三台电脑的配件。

“写一万八就行。”林为民没要发票,要的收据,在营业员写收据的时候交代了一声。

第二天,王晓波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组装好了三台电脑。

又经过一番调试,他摸了摸额头上的汗水,对林为民说道:“林老师,都弄好了。”

林为民将刚倒好的热茶递给他,“今天可把你累坏了,晚上在家里吃点饭。”

王晓波推辞了几句,最后还是留下来吃了顿饭。

由王晓波组装的三台电脑,林为民给家里留了一台。

之前家里只有那台他从米国带回来的东芝T1000,主打的就是一个方便,其实能用上的时候并不多。

吃完饭后,林为民开上了车,拉着王晓波来到了什刹海小院。

石铁生没想到林为民的效率这么高,前天才说完的事,他今天就把东西给拉来了。

石铁生和程西米俩人一脸好奇的看着王晓波把电脑装上,按下了开机键,屏幕亮起,两人都脸上都笑开了花。

等王晓波给两人介绍了一番电脑的情况之后,石铁生迫不及待的上手。

他用过林为民和其他朋友的电脑,基本操作是懂的,尝试着在电脑上打了十分钟的字。

石铁生满脸笑容的感慨道:“这下坏了,以后再也不想用纸笔了。”

抛开手写的仪式感和习惯不提,电脑对于大部分的写作者来说确实是非常好的工具。

石铁生才试了一会儿,便把地方让给了程西米,看着程西米在电脑前聚精会神的尝试,石铁生头头是道的总结起了用电脑写作的优点。

“首先就是便于修改,无论怎么修改,稿子永远都能保证清晰整齐、赏心悦目。不像以前那样,看着被自己改的面目全非的稿子,没来由的就是一阵烦躁。

还有一个好处是利于保存,文章存在磁盘里,什么时候想要就打印一份,永远丢不了。

再就是保证不写错字,打出来什么字就是什么字,字库里没有错字。”

林为民却道:“这几点优点都有待商榷。首先第一,改稿子是方便了,但没有修改痕迹,很多灵光一闪也会消失,对于后续创作反而是不利的。第二,手稿会丢、会损毁,磁盘也会坏。第三,敲击准确,打字当然不会出错,但很多生僻字你就打不出来。”

林为民一条条的反驳完石铁生的言论,石铁生笑道:“照你这么说,用电脑写作缺点还真多。”

“凡事有利有弊嘛!”

两人聊着的时候,程西米试完了电脑,表情欣喜。

“这次家里又添了一个大件啊!”石铁生说道。

在消费时代来临之前,东西不仅是东西,更是伴随人们人生历程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