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馒头夹又香又流油的自制辣条(第3/4页)
老板大概年纪六十多岁,穿着是深蓝色的褂子,脚上还是做的布鞋,打面坊里收拾的干干净净的,机器也是像经常擦拭的,很干净,是个很理事的大爷。
前面那个客人像是跟老板是认识的,俩人年纪看起来也差不多大。
“你这店要开到什么时候啊?”
“一直活着就一直开,还有好些人是过来打面的。”
徐小溪站在旁边就听见这两句。
老板才看到徐小溪,本来以为她是到旁边店里买东西的,谁知道一直盯着这边看。
“小同志,你是来打面的吗?”
徐小溪笑着点头。
老板没见过徐小溪,来他这里打面的都是老主顾,也都年纪大了,很少有年轻人过来。
“行,这一会就完事。”
徐小溪看上面显示的价格,打面粉是分重量的,一百斤差不多就是十块钱,然后如果打出来的麸子不要可以卖给店里,这个麸子可以回家加水搅拌喂鸭子,鸡,鹅,猪都行。
老板先把徐小溪的两半袋面粉给扛下来上称称重,差不多一百一十斤。
“给十块就成。”
徐小溪拿出来手机就扫了墙上的付款码。
前面的打好,还需要稍微晾凉才能装袋。
老板自己把徐小溪的两半袋粮食先倒进去,然后就等着机器自动来打面。
上一个客人结完账把麸子也给装走,他家里是养的有鸭子,就不卖了。
徐小溪等了没一会后面就又来个大娘也是骑的三轮车,上面装了两大袋子的面。
“老板,我来了,今个打的面多,马上等着过年,我们家人都从外地回来,这包包子,蒸馒头的,都不够吃。”
老板上前过去帮忙,他跟这个大娘也认识,自然接话。
“你家闺女儿子都回来,大概啥时候到家啊?”边说话边搬粮食。
大娘心情可好了,“老大一家估计腊八就能到家,说是那会工地就没活了,差不多就能回来,闺女要上班上到除夕前两天,说是公司规定的,每年都这样,我让她换个地方干,她跟我说到哪里都一样,这也是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唉,谁知道啥是法定不法定的,问的烦了,就说我啥也不懂,我也不敢再问,不过前两天又说有年假,估计能早点回来。”
说到最后能早点回来她笑的特开心。
老板也知道她家的情况。
“这确实是你不懂,你闺女是上到大学的,去到人家公司里上班都是有章程的,法定是国家规定的节假日,跟你儿子在工地上的不一样,工地上干一天是一天工,上班那是假期也有钱拿,知道了吧。”
大娘似懂非懂,反正她也管不着,只要孩子能早点回来就成。
“我闺女就最爱吃我做的手擀面,还有炸的糖糕,红薯丸子,我寻思这在面粉厂买的面粉擀出来的不好吃,我就特意这两天就开始淘洗粮食,还是自家打的面吃着香。”
老板也点头,“可不是,一到年底,我这打面的人就多,幸好你来的早,不然还要排队。”说着话就把两大袋小麦给称好了重,“一共两百多斤,给我二十块钱就成。”
大娘点头,这会才看到旁边还站着的一个小姑娘。
“姑娘你也来打面?”
徐小溪抿嘴点点头,“是呢,大娘。”
大娘笑呵呵的,“打的面好,就是费事一些。”
徐小溪倒还好,淘洗粮食的过程是慢悠悠的,也不觉得累,她还能发发呆,安静一会,也不用说话。
大娘揣着手靠在自家的三轮车上。
“老梁,你知道前门胡同的炸豆皮炸牛筋面的小江两口子,今个开门了,我明天准备去炸点豆皮回来存着,我们家里人都喜欢吃火锅,也要涮豆皮。”
江县因为地理位置气候各方面的原因,又生产小麦,所以面食一直都占日常生活的主导地位,当然江县政府在自己的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岗位上面也一直在努力。
江县东区有两个食品大厂,民以食为天,一个是手工水饺生产厂,另外一个就是辣条厂,在江县下属的乡镇企业中不缺乏方便面厂,挂面,素食包子这样的。
徐小溪站在一旁有些心动,记得在何姐摊位上卖的辣条。
“大娘,那个能现炸牛筋面跟豆皮吗?”
大娘看小姑娘跟她说话也很热心。
“可不是,小江两口子那个摊子是接的他爸妈的,前几天说是不想单干要进厂,可现在又觉得进厂不自由,这不折腾了一出,又回来了,都是新鲜的,放心。”
徐小溪又仔细问了地址记了下来,这会面也打好,她把麸子卖给了老板,面粉装到来盛小麦的袋子里,都是干净的,扎好口,老板跟大娘都帮忙给她抬了上去。
“谢谢。”
大娘摆摆手,“谢啥,不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