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八章 借法乾坤天师道(第2/2页)

进而,也正是伴随着这些雾霭的消散,无端的,难以落于文字的某种微妙的进益开始在楚维阳的心神之中累积,每一丝缕的雾霭消散,这累积本身便多沉淀有一份。

这是直至楚维阳参道悟法的进益之沉淀!

于是,顺理成章的,当这种沉淀的累积本身也开始量变产生质变之后,某一个闪瞬间,浑似是一道惊雷从楚维阳的思绪之中划过之后。

道人再看去时,昔日里所推演出的诸般所谓的无上而圆融的符阵之中,忽地,思绪所电光一般迅疾,将其中的一道符阵锁定。

道人在长久的观照着心神,修持到金丹境界,恒常不易的神韵几乎渗透在每一丝缕的心念之中,自然不会出现这所谓的一道符阵的甚么篆纹的拼凑被记忆错乱。

那符阵仍旧是楚维阳所最初时推敲与演绎出来的符阵。

但是在这一刻符阵的气韵仍旧无上,可是随着进益之后的楚维阳再看去时,却已经不再是圆融无漏。

闪瞬间的心神摇曳几乎要教楚维阳不能自已!

不再圆通无漏意味着甚么?

这意味着楚维阳的道与法真正的有了蜕变的余裕!

几乎闪瞬间,楚维阳便折身回返,凌空横渡之间,目标明确的朝着着某一处山野直去。

同样的山石草木,同样的风水堪舆,同样的须弥气韵。

这些仍旧相同的道与法,在这顷刻间,在楚维阳的心神之中尽皆有了截然不同的推敲与演绎。

电光石火之间,伴随着楚维阳的心神变化,那被锚定的符阵顷刻间化作了符箓篆纹的洪流被崩解开来,进而,复又在这样的推敲与演绎之中,那符阵本身开始被重塑。

于原本的无上气韵之中更为高邈无上,连带着,那种圆融无漏的意蕴再度从中诞生。

而这样的一道符阵的变化,也仅只像是那连锁反应惊变的序章而已。

如是的道法变化本身,也更进一步的推动着楚维阳的进益以更为迅捷的进程不断的挥散去那丝丝缕缕的的浓云雾霭。

于是,进益本身的累积愈发浑厚。

很快,在一番的切实进益之中,楚维阳很快从繁盛的思绪之中,捕捉到了第二道略有不谐的无上符阵。

于是,倏忽间,道人身形未有分毫停歇。

遂在这样长久的凌空横渡之中,不断的无上符阵本身的更易与调整,更进一步的带动着楚维阳对于须弥和堪舆风水之道浑一的认知。

便像是从最为微末的雪花一点点的缠裹成雪球的过程。

这样轮转不休的连锁反应变化本身,遂也不断地带动着雾霭消散的速度加快。

而也在这样的反复奔波之中,每一道的符阵的变化本身,都给楚维阳一点点带来着真切的道法全新体悟,最后,沉浸在这种体悟之中的楚维阳,渐渐地忽略了时间的变化,更进一步的忘我。

终于。

不知多漫长的时间过去。

某一瞬间,当楚维阳再度立身在南疆的某一座山岳之上的时候,待得楚维阳恍惚间有所察觉的时候,这南疆的历历群山遍野,已经被楚维阳如此细细的反复观照了整整两遍。

一遍推敲诸道符阵,一遍重演诸道符阵。

于无上之中残破,于重演之中圆融。

而也正是在这样近乎蜕变与升华的过程之中,那缠绕在其上的浓云雾霭尽皆烟消云散去,进而,真正属于须弥与堪舆浑一的至高之道,便这样映照在了楚维阳的心神之中。

往昔时,楚维阳认为须弥与堪舆的浑一之道,一处一变,不同的山野,不同的须弥气韵,其所凝练而成的符阵尽皆不同,其中无有贯穿始终之法,无有恒常不易之纲。

但是楚维阳错了。

昔年的楚维阳,是站在堪舆之道,或者是站在须弥之道,又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从两个方向来看待这个问题。

但事实上,楚维阳从未曾真个站在须弥堪舆浑一的道法领域上看待这个问题。

须弥也好,风水也罢,从来从不仅仅只是纯粹复杂的。

在那二者相谐而浑一的至高之道法领域之中,楚维阳看到了圆融的框架,洞见了贯穿始终的脉络。

那其中是独特而浑一的气韵,是一以贯之的缥缈纲要妙旨!

“变演天地,借法乾坤,此是……天师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