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9章(第3/7页)

“希维,你久在边疆,自以为满腹才学,却不知京中才子如云,你肚子里这点墨水,还不够看的。日后若是得空,你可以去请教请教萧状元。萧状元,不会太过打搅吧?”

萧景曜听到顾希维的名字后就在想,原来顾希夷的名字竟然是随了兄长们的字辈。他本以为顾希夷的名字只是取自《老子》中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寄托的是顾将军夫妻俩希望她自然健康成长的祝愿。希夷还是灵芝的别名,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寓意都不错。倒是没想到,顾希夷这一辈的兄弟,还是希字辈。

按照规矩,字辈一般是男随女不随。萧景曜虽然对此嗤之以鼻,但这就是这个时代的规矩。由此可见,顾希夷果然深受顾将军夫妻宠爱。

话说回来,顾希夷今天好像也来赴宴了?吴将军虽是女眷,却也有官职在身,更倾向以女将军的名义坐在这里。顾希夷只能一个人去参加后宫中皇后娘娘主办的宴会。

后宫嫔妃和官员女眷都是有八百个心眼子在身上的精明人,也不知道她能不能应付得了那帮人精。

萧景曜一不留神就想远了,冷不丁听到顾明晟这话,萧景曜当即拱手道:“请教不敢当,小将军若是有不懂之处,我若是能帮忙解惑的,必然不会藏私。”

顾希维顺势凑了过来,同样是一双桃花眼,笑起来也弯成弦月,只是这笑容怎么看怎么都有一丝意味深长,“那我就不客气了,日后多多叨扰,状元郎可别嫌我烦。”

萧景曜笑着摇头,两人顺势就科举考试的话题聊了起来。多是顾希维在问,萧景曜含笑解答,气氛很是融洽。

正宁帝无意间看到这一幕,笑容中多出一丝满意。

文官和武将的关系一直十分微妙。文官鄙夷武将粗鲁,武将嫌弃文官磨叽。双方各自看不顺眼。

不过一般来说,武将嘴皮子不如文官利索,肚子里也没多少墨水,容易在口舌上吃亏。武将自己没文化,也知道有文化的人了不起,面对满腹经纶的文官,难免有些心虚气短。所以在太平盛世,文官基本压上武将一头。哪怕是战乱年代,武将领兵打仗,朝堂中提出各种政策方案的,还是文官。

要是碰上一堆汲汲营营只想争权夺利的文官,那简直完蛋,朝廷都快完了一堆人还在那儿勾心斗角搞党争。

前朝末年那个小皇帝的朝廷,便是如此。

大齐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没让文官把武将压制得太狠。先帝在位期间,不管文官还是武将都安静如鸡,没有一个敢跳的,更没有一个敢弄权的。不然分分钟被先帝送上户口本大礼包。

正宁帝继位后,文武百官们的日子稍微好过了点。但正宁帝虽然仁善,却也有冷硬的一面。敢生事的官员,同样被正宁帝杀得人头滚滚。

百官们并不敢因为正宁帝的仁善而得寸进尺。

武将们的压力比文官们更轻了不少。带兵在外的,有兵有粮有权,先帝手段那么铁血,将士们卫国戍边的时候,偶尔也会担心一下自己的出路。现在正宁帝温和地收拢兵权,愿意让他们善终,大家都很开心。交兵权交得格外爽快。

将相不能不和,也不能太和,现在这个局面,正宁帝很满意。

顾明晟的幼子既然要转文,多去请教萧景曜也是好的。正好萧景曜在朝中没有任何根基,也没有天才拿鼻孔瞧人的傲气,不会嫌弃武将粗鄙。顾家也能护住萧景曜,如此甚好。

一场宫宴下来,萧景曜也算是在各位大佬面前挂上了号。他们印象中那个扁平的“六元天才状元”,逐渐被萧景曜这个立体形象代替。翰林院学士已经往萧景曜这边看了好几眼,暗自琢磨着萧景曜进了翰林院后,该给他安排什么样的事务。

几位王爷也把萧景曜记在了心上。作为儿子,他们最关注正宁帝的喜好。这关乎到他们自己受不受宠,所以每位王爷都看出来了正宁帝对萧景曜的偏爱,也把这事儿记在了心上。

至于萧景曜……他和顾希维聊得还挺愉快的。

过了两日,便是新科进士授官之日。

萧景曜站在所有进士们之前,领了正宁帝辞给自己的官袍腰带和靴子等物,楚行昭和陆含章一左一右站在萧景曜身后,同样捧着一套官袍。

这是一甲三人的优待,只有他们能被授官,其他人还要再次参加朝考。

考试通过的能进翰林院当庶吉士,学习三年。考试不通过的,就得等外放。这种缺一般很难等,很多人等上十年也等不来一个位置。好的位置都被有门路的抢了去,空出来安排的,多是穷乡僻壤之地,并不是什么好去处。

二甲和三甲的进士们纷纷活动开来,都想留在翰林院当庶吉士,等到三年后散馆,说不准就能进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