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第2/3页)

妈妈的婚姻就是一个错误。

如果不是姥姥拚死阻拦,她其实完全可以在生孩子之前就离婚,纠正这个错误。单身没有孩子的话,后面的路会走得更顺一些。

但姥姥太顽固了,坚决不许妈妈离婚,觉得丢不起那个人。后来是姥姥去世了,妈妈才终于离婚解脱。

“没法跟她们讲。”妈妈说,“讲不通。”

但乔薇想起来,严磊是真的很喜欢读书人,他为着原主读过高中肯高看她一眼,娶她的时候答应过她很多在当时看来过分的要求。

“你在老家没上过学。”她问,“怎么这么喜欢读书呢?”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严磊不假思索地说。

乔薇咳了一声:“这思想不对啊。”

那是旧思想,现在无产阶级才高于一切。

严磊看了一眼院门再看一眼房子里面的严湘,说:“这不是只跟你说吗。”

乔薇说:“以后小心,别说惯了说秃噜嘴。”

她政治觉悟这么高,严磊很欣慰。他说:“你放心。”

他顿了顿,说:“我刚当兵的时候其实才十四岁,谎报了年纪当兵的。我遇上一个好领导,他跟我说,要读书,要学习,要有文化。”

怪不得严磊非要娶高中生。

原来严磊生命里还有这样的人存在啊,原文里好像没看到,没有提到过,还是她看漏了或者忘记了呢?

乔薇才想多问一句,严磊已经自己说了:“他牺牲了。”

乔薇:“噢……”

初来的时候,乔薇对严磊的印象止于原文的描述,冷峻、凛冽。

可现在乔薇知道严磊这个钢铁一样的男人也有细腻的情感,不是简单的几个形容词就能概括的。

她抬手摸上他的后颈轻轻摩挲。

这一刻,严磊能感受到,她与他的情感是可以相通的。

她温柔的摩挲,是对他的怀念之情表示理解和安慰。

晚风拂在脸上,都叫人说不出来的舒服。

院里的菜田,河边的淤泥,妻子的手心,都让人舒服。

让人想闭上眼,细细体味。

乔薇收回手:“反正老赵的外甥女,你别叨叨太多,招人烦。”

严磊“啧”了一声。

乔薇其实非常明白林夕夕的想法,因为她和她一样知道未来的局势,让林夕夕去上学读书是一件不现实的事。

“人家也不是不学无术。”乔薇替林夕夕打掩护,“人家在家里的时候还跟着知青学了文化呢。”

严磊却撩起眼皮:“知青?哪来的知青?”

乔薇一愣:“就……就下乡的知青?她老家那里的?”

“净胡说。”严磊说,“老赵家里是哪我还不知道,他家那里哪来的知青。知青都在北大荒、新疆和海南。”

乔薇额上微汗:“没有吗?那是小林、小林她跟我吹牛了。”

她约略知道上山下乡是分几个不同阶段的,但是具体哪个年份对应哪个阶段就超出她的知识范畴了。

原来文里这个时间,她以为的那种大面积的知青下乡的场景还没出现呢。

仔细一想,确实,原文里说林夕夕上辈子结婚也不是现在这个年纪。

乔薇没想到会出这种纰漏。也不知道林夕夕意识到没有。

转念一想,也不怕。大不了她就假装不知道老赵一家的老家是哪就得了。

只要足够气壮,林夕夕一个重生的,就不敢质疑她。

乔薇想的没错,林夕夕当时圆谎自己为什么会知道皇帝的新装随口说是跟知青学的。事后她也没多想,直到刚才被严大领导叭叭叭训了一通,跑回家的路上忽然想到了。

糟,她都跟乔薇这个城市知识青年说了什么?这会儿,知青还没大范围的上山下乡呢。

林夕夕也是出了一头的汗。

她是个重生的,因为本身迷信,内心里其实害怕别人把自己当成个妖怪看,特别心虚。

林夕夕站在路上想半天,最后庆幸,幸亏这时候还没有电视机,不像九十年代家家有电视机,家家都看新闻,信息传播得没有那么快。

乔薇显然是不是很清楚这时候的知青分布。

应该没露馅,幸好幸好。

回到赵家,杨大姐在院子里呢,看到她就问:“哪去了?”

林夕夕一面对这种家长里短,特别是杨大姐这样的中年女性,就回到了她的舒适区,一下子就冷静了,面不改色地回答:“我还凳子去了。”

杨大姐眼神幽幽:“我不是让刚子和英子去吗?”

“我当姐的,啥活不该干,还眼瞅着弟弟妹妹干。”林夕夕说得理直气壮。

只要足够气壮,有理的也气虚三分。

果然,看她这么坦然的模样,杨大姐反而不自然了一下,想了想还是说:“你也是大姑娘了,都快嫁人了。人家严那边,年轻小夫妻的院子,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