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抢救大清朝,出卖大清朝(第2/3页)

布木布泰哼了一声:“恐怕他还想着谋朝篡位,当一个隋国公杨坚第二吧?”

“太皇太后,”索额图说,“正因为他有这个心思,他才会和咱一起去救杨太后和恭亲王的八万大军啊!”

布木布泰叹了口气,又看了看两个蒙古王爷。

“姑祖母,如果杨起隆投了大明,那他手头的索伦骑兵可就要为大明所用了!”

“曾祖姑母……这次北伐的明军当中也有不少骑兵,如果他们和杨起隆的骑兵凑一块,咱们想要游牧去西方的蒙兀儿之地都不可能啊!”

布木布泰点了点头:“行啊,既然你们都要再赌一把,那就把大清朝最后的那点家底都押上去吧!”

……

山西,娘子关,大周丞相行辕。

就在北京城这边为了抢救大清朝准备押上最后的本钱时,吴应麒摆在山西和直隶交界处的娘子关城中的行辕,也迎来了两路使臣,一路是大清杨太后派出的使臣陈廷敬为首的大清使团;还一路则是吴应麒在云南时就挺熟悉的卢三好卢胖子。

“丞相,如今可是到了唇将亡,齿将寒的关键时刻了……大清皇上可说了,大清只求一个辽国的局面,山西、河南之地,都可以让给大周……可要是大清败了,皇上的大军在山东全军覆没,到时候大清只能退出关内,撤到塞北、辽东去休养生息。那关内可就是西周东明了!

丞相,您好好算一算,大明吞下大清的山东省之后,能有多少财赋、人口,而大周即便取了山西,又能增加多少土地人口?这山东、山西虽然只差一个字儿,但是山东的人口却比山西多得多,向来都是我大清北方人口最多的一个省!”

正在给吴应麒算账的就是陈廷敬,其实这账不用算,吴应麒也知道大周根本不可能单独对抗大明——如果不算山西和河中、西域的人口,大周的人口总算都不足1000万,而大明不算山东有6000多万!

而山东又是个人口大省,哪怕这两年移了不少民去辽东,人口还在800万上下,而山西的人口不到300万。

也就是说,大明的人口很快就要破7000万了,而大周的人口算上山西(不算西域、河中),也只有1200万……根本没得打!

“丞相,陈中堂说得有道理啊,咱们大周就算倾举国之力,最多也就能拉出来20万大军,而且还难以持久,根本打不过大明的百万大军!现在李辅臣坐镇湖广,聚兵十数万,已经是磨刀霍霍了……一旦大清败走关外,咱们就是下一个倒霉的!”

在边上敲边鼓的是吴三畏,这位老爷子眉头紧皱,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一个劲儿替大清说话,看来是收了陈廷敬不少好处了……

吴应麒仿佛被他的便宜四叔说服了,重重点头道:“四叔,陈中堂,唇亡齿寒的道理,本相还是知道的……你们放心,本相绝不会见死不救!

陈中堂,你回去告诉大清皇帝,一笔写不出两个吴字,本相既然是他的叔父,就没有不救的道理!不过这山西之地……现在还有不少不开眼的大清忠臣啊!”

山西出忠臣啊!什么祁县、太谷、文水、榆次、徐沟等地,到处都是大清“忠臣”,又以范、靳、梁、田、翟、黄、二王等“八大忠臣”为首,拼死抵抗,就是不愿意投靠大周……其实吴应麒也不是很黑,他只要求山西的忠商们给他凑出1000万两银子,再提供10万匹骆驼,10万辆骡马大车,30万民夫和300万石粮食。另外再每家出点人帮着去开发河中。

可是就这点小小的要求,那帮山西的“大清忠臣”都不肯答应……还真是忠不可言呢!

“丞相放心,只要丞相出兵直隶,帮助我大清皇上一起剿灭突入直隶的明军,皇上可以下明法上谕割让山西给大周……到时候那帮山西豪商可就没大义名分可以抵抗大周的天兵了!”

陈廷敬自己也是山西人,他家里面也是晋商,现在为了保大清,他也是豁出去了。

得了陈廷敬的保证,吴应麒终于松了口,又和吴三畏一起,将陈廷敬送出了娘子关。

站在娘子关的关门内,看着陈廷敬一行人急匆匆离开,吴应麒只是冷冷一哼:“又是割山西,又是卖晋商的……这大清朝怕不是要完了吧?”

“丞相,老夫也是这样认为的……”吴三畏刚才还是一副大清支持者的面孔,这会儿也跟着变了脸,“康熙如果不是遭了惨败,怎么可能把表里山河的山西割让给咱?更不可能把八大皇商都打包卖了!

咱们可得谨慎行事,万万不能把手头这边老本都砸进去。”

原来,吴应麒出兵山西的目的只是想捞一票……他的大周实在太穷了,之前出兵河中又没捞到什么油水,西域商路看起来也指望不上,走投无路之下,才想着学李自成到山西拷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