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五大王?五大老?(第3/4页)

“那也得抓紧一点啊!议好了《大明原法》还要推选大将军录尚书事,然后才是推选皇上……”

“可为什么是先有大将军后有皇上?这顺序是不是倒了?”

“没有倒……怎么可能倒?就是这个顺序!汉朝的霍光也是先当大将军,再扶立汉昭帝的!”

“可是……”

“别可是了,就是这个顺序,千万不能颠倒!”

先有国人会议,后有《大明原法》,再后面是大将军录尚书事,再之后才是拥立皇上……这个顺序是“三中堂”、“四先生”商量出来的,五大王中的三李王也都同意,就剩下北王和翼王同意了。

其中翼王郑经那边是没问题的,郑经对大明的忠诚就到“有个大明就行”的程度。至于北王……这会儿“四先生”正在对他进行说服,所以才耽误了开大会。

“先有会议,后有原法,再有原臣之首大将军,最后拥戴原君三太子登基……这没问题啊!”

说没问题的,就是李中山李英王了。

他这是要永远将天子置于花瓶的位子上,让天子的权威来自于国人、原法、原臣,而非将天子凌驾于上。

“对,对,莫愁先生说得对!这就是‘君为轻,民为本,社稷次之’的道理!”

“三皇五帝,古之贤明君主莫不是如此!”

“北王,您好好想想,上古时代,我华夏是先有民,先有臣,还是先有君的?什么?北王,您不知道吗?那您知道那个大蒙古国是先有蒙古诸部,蒙古诸部首领,还是先有铁木真大汗的吧?这个顺序都是差不多的。三皇五帝其实也是部落之长……也就相当于原臣嘛,这个原君必然是晚于原臣的!”

帮着莫愁先生说话的,当然是梨洲先生、亭林先生、船山先生了,这三位先生加上莫愁先生,合称四先生,也是复明议政大会的四个领议政!

这个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都是什么人呢?大儒啊!刘进忠一半文盲,凭什么和他们仨辩论?当然哑口无言了!

而和刘进忠一起来的朱舜水也反驳不了这三个大儒的观点,因为他们仨是对的!

肯定是先有部落,再由部落联盟,最后才是国家。

所以这个“原君”的产生,必然是由下往上推的,不可能是先有一天降猛男,譬如什么天照大姐的子孙,然后就特别牛逼,别人看见他都纳头就拜,这个部落、联盟、国家一下就都有了……这完全是瞎编的鬼故事,不足信的。

“对,对,他们说得都对!”朱舜水看见了刘进忠投来的询问眼神,就连连点头,“古之君臣就是这样产生的……不是君王拔臣子于微末,而是臣推举贤能之士为君!而如今的新大明,也是臣拥君,而非君选臣。所以先有会议,后有原法,再有大将军,最后有皇帝的顺序是对的。不过这个大将军的幕府和朝廷是怎么个关系?”

李中山连忙解释说:“大将军是武官之首,幕府执掌的是天下兵马。而录尚书事则是将军兼任尚书省的主官,相当于丞相。

另外,尚书省还会设立左右丞作为副相,协助大将军掌管天下文臣。复甫兄会出任尚书左丞,三好兄将会出任尚书左丞兼应天府尹。”

李中山设计的中央一级的行政体系还是很合理的,一个丞相,两个副丞相。丞相在战时出任大将军,因此称大将军录尚书事,再设立一个幕府,以方便指挥全国军队。而录尚书事(丞相)则领导尚书省……相当于一个中央政府!

“那地方上怎么安排?”刘进忠对于染指朝廷暂时没什么兴趣,于是就跟李中山打听起了地方上的安排。

“地方上是行省和藩镇并列……行省的主官是巡抚,一省之中,只要不是藩镇辖区,民政都归巡抚总领。”李中山赶紧将复明国人大会讨论出来的方案,详细告知了刘北王,“至于军务,则分成乡军和新军两个体系,乡军属于地方军,由各省提督任主官。新军则是幕府直辖的军队,由幕府管理,只是驻扎在地方。

当然了,各方镇之兵,不在乡军、新军体系之内,具体情况由各方镇自行安排。刘北王,您觉得这样安排好吗?等灭了耿精忠之后,浙江大部就设个方镇,由北王您统帅……留下一两个府由巡抚和提督管理就行。”

“这安排倒是不错,”刘进忠点点头,“不过……耿精忠现在已经当了皇帝,他的地盘已经是靖国了,本王麾下的兵力不多,恐怕很难将之歼灭,除非可以得到翼王、卢中堂、陈中堂的协助,合四家之兵,一起攻打,才能确保必胜!”

什么?耿精忠当皇帝就变厉害了?

李中山对这个说法有点怀疑,不过刘进忠想要多调一点兵力,以确保必胜的想法也是对的。他想了想,就点点头道:“这样也行……不过复甫和三好的军队,都会和本王的军队一起改编成新军,北王想要将军府派兵,那过些日子,改编完成之后,本王就给您派个两万三万的,再派几员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