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只要布尔尼到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第2/3页)

一旦这些作物成熟,将足以支撑数万大军越祁山而北进秦州!

也就是说,如果今年西和一带风调雨顺,秋收之后,秦州境内必将有一场大战发生!

“赖塔,这是你要的援兵!”

康熙拿着布尔尼着人递到西安的奏折,笑着说:“光是外藩察哈尔就出了五千蒙古骑兵……朕还打算下令调集内属察哈尔八旗(内属察哈尔也有八个旗)和内属土默特的骑兵一万五千,都交给布尔尼这个察哈尔亲王统领!

另外,有察哈尔亲王带头,鄂尔多斯、阿拉善阿鲁特的那些蒙古王爷一定不敢赖着不出兵了。甚至青海和硕特也会出兵相助咱们……朕估摸着,很快就会有三四万蒙古骑兵赶到陕甘前线了。这下咱们的兵力不缺少了吧?”

“不缺了,不缺了。”已经上了年纪,但是看上去依旧粗壮威猛的老爷子穆都鲁·赖塔听康熙这么一说,那真是笑得嘴都快合不拢了。

康熙点点头,又问:“朕听说这些蒙古人都不怎么能打,能用他们对付吴三桂的精兵吗?”

赖塔笑道:“他们对付不了精兵,但他们只要能在前线双方的精兵对峙的时候,绕到吴应麒的背后去烧杀抢掠,就已经足够了!

因为陇西缺粮食、缺人口,所以吴应麒只能用兵农合一,且战且耕的古法和咱们打。这个办法的长处是全民皆兵,而且种地打仗两不误,一个人都两个三个再用。他能依靠区区五六个山地小县支撑起数万大军的诀窍就在于此!

不过这兵农合一之法的弱点也很突出,一是不能耽误农时,二是容易顾头不顾腚……他的精兵一旦都到了前线,后方就空虚了。而祁山以南一带,虽然地势险要,沟壑纵横,但是两千年开拓下来,已经辟出了许多山路小道。吴应麒的兵少,根本封堵不上,而阶州、西和等处的农兵随征之后,就只剩下一些老弱妇孺,那可就只能由着蒙古人欺负了!

一旦这些老弱妇孺和他们守着的村子都被蒙古人掠了,吴应麒想不退兵都不可能了!而他一退兵,咱们的追歼痛剿他的机会可就来了!”

康熙等赖塔说完,又扫了眼在场的一众文臣武将,笑着道:“你们觉得定西将军的办法可好?”

赖塔的办法当然好了……看看康熙的面部表情就知道了!

要不好,他能笑得合不拢嘴吗?

不过在场的大清重臣当中也有人觉得不大好的,就是王吉贞的老丈人贾汉复和那个被王忠孝踹了一脚,后来又变成好兄弟的观音保观大哥。

“皇上,奴才觉得让蒙古人去抢陇西百姓还是有……有损陛下您的圣明,毕竟陇西百姓也是大清的子民啊!”

贾汉复贾老爷子哪儿都好,就是俩缺点,一个为父不孝——也不知道为子孙多贪污一点;二个就是为官不恶——他虽然是个武出身,但是后来读书读傻了,真的相信“君轻民重”的那一套了。

“皇上,”念佛念傻了的观音保也道,“奴才也是蒙古人,很清楚这些蒙古骑兵的毛病……他们当兵都是没饷的,出兵打仗的收益都靠劫掠。当然了,皇上一定是会给他们发饷的。但是他们抢掠都成习惯了,如果不严加约束还要鼓励他们去抢,只怕收束不住,把朝廷辖区内的百姓也给祸害了。”

康熙听了这两人的言语,脸色已经有点难看了。

陇西的百姓还能算大清子民?都兵农合一的去帮吴三桂打天下了!

还有……谁说他康熙要给蒙古人发饷的?

三四万蒙古骑兵呢!

光是按照战时双饷的标准发两份绿营的马兵饷,一个月就得十几万两银子!

而且陇西之战又是持久战,再打个一两年,他不得花费出去几百上千万?

现在的朝廷……没有钱!

如果不是卖官的行情不错,早就已经维持不下去了!

想到这里,康熙就对贾汉复道:“兵法云,慈不掌兵……你年纪大了,越来越心慈手软,不适合在陕西带兵了。明珠派人用八百里飞递给朕送来了王辅臣、王吉贞、王忠孝、孔吉庆、王吉永、刘进忠他们请封节度使和南洋大臣还有天南镇抚大臣的题本,朕打算恩准了,你就当个钦差封藩大臣,走一趟两广吧!”

康熙当然是不意愿封那么多节度使的……他刚刚收到题本的时候,差一点没把桌子给掀了。

但是形势逼人啊!

王辅臣、王忠孝、王吉贞他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已经算是忠臣了。

如果康熙给脸不要脸,那回头就该让人打脸了!

而且,王辅臣他们爷几个远在两广,想要参与天下之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也就是个南汉的前程。

贾汉复叹了口气,一脸不情愿的表情:“奴才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