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第一百零六章(第2/2页)

李丞相在心中讥嘲一声:若他是康国公,在儿子不光明正大地得了状元之后,就会立时上疏,恳请外放自家儿子,不像从前状元一样,授入翰林,将来为心腹学士的晋升之路。一来能在皇上面前得一个父子心系百姓、为皇上实打实效力的上佳考评,二来在新文贺词之时,就能避免这样当众写作的尴尬。

他曾经亦想提醒康国公几分,但瞧着自家被抢走的那一百亩良田,就作罢了。

此时想起,李丞相颇有后悔,然转瞬即逝:他有把握,将康国公卖了之后,保住太子与他如今的势力,顺便将脏水泼到武王身上。

面对皇上要求,太子若应下,必定失去康国公这一脉的支持。

可要是不应,皇上疑心窦生,下令彻查之后,知晓太子牵扯其中的话,更是不妙。

倒是不如趁此机会,告诉太子一件事情——蠢货再怎样好用,再如何忠心耿耿,犯蠢的时候该抛弃便抛弃,省得将来做着到处都是窟窿眼的事情,连累旁人。

当断则断,是李丞相今日想要告诉太子的事情。

因李丞相与李皇后一样,素来在美人之事上对他多有管控,所以太子对李丞相这个外祖父,总有那么一分的不喜欢。

可每每愈见自己无法处理的大事情时,太子又十分依赖信任李丞相。

此刻听懂了李丞相的言下之意,太子便垂首上前,到那两位进士那儿去取康状元之作。

武王亦紧紧跟上。

一时惊讶、呼出字迹不同的那位进士,在感受到殿内那股子莫名的窒息压抑之后,就明白自己说错了话,估计要惹得太子、武王两方的嫌恶。此时满脸后悔地举起手中的宣纸,将墨点较少的那一边,恭恭敬敬地送到了太子的手上。

皇上望着李丞相赞了一声:“李爱卿到底是追随朕多年,说话做事皆是得朕心意。”

语毕,殿内一时如冬雪深夜一样寂静。

无数双含着不同情绪的眼睛,都盯着太子与武王的动作,疑惑、恍然、兴奋、惊惧这样不同的情绪糅杂在一起,更添一分死寂。

偶有纸张的簌簌声响,从大殿中央,一直响到了皇上的御桌之前。

皇上盯着眼前眉眼低垂、看不清神色的太子和武王,唇角冷笑往上勾起一点,并未立刻发作,而是先将那两张宣纸拿起,细细看了一遍。

半晌后,他将两张纸放下,意味不明地轻笑了一声:“喔,看来康爱卿方才说得很对,朕似乎也有些醉了。”

“这两张纸上不但字迹不一致,连内容也是天差地别——这张写了一半的,字迹尚可,朕记得与康状元的字迹一样,只是内容平实,不堪卒读;另一张写完的,文采与内容均是中上之作,只是和康状元殿试之作,犹如天上地下。”

说到这里,皇上眼底闪过一抹冷色:“说起来,这上头的字迹颇为眼熟,似是——康爱卿的字迹。”

原先就跪着的康国公不能用抖如筛糠来形容了,而是面色如纸,身子似狂风中的窗纸,只消一点点力量,就能变为粉尘。

自太子接过宣纸的那一刻,不,自李丞相出声的那一刻,他就明白,自己与自己的嫡长子,算是完蛋了。

他不敢抬起头,对忠心辅佐多年、却毫不犹豫放弃他的太子露出怨愤之色,也不敢对着出言推动李丞相进行责问,只能满含仇怨地,瞪了一眼将磨墨小太监绊倒的那个小太监,再将那惊呼出声的进士记在心中。

若不是这该死的小太监,还有这多嘴的进士,今日之事绝不会至此!

分、分明从春闱到今日,半年多的时间,都无人察觉的。

鲁国公世子正坐在叶嘉屿的身边。

虽仍然被永福公主纠缠不休,但因其被禁足兼之养胎,近日觉得神清气爽许多,坐在那儿就是引贵女们倾慕的翩翩佳公子。

他望向殿内场景,因自身未曾被牵连,格外平静,还带了点看戏的兴味。

“叶世子,你说,是我想的那样吗?”鲁国公世子低声问了这一句。

“或许吧。”叶嘉屿有些无聊地转了转腰间的铜牌,忽而感叹道:“早知我也多喝些了。”

他不用多想,就晓得肃王此刻在外头,是怎样的惬意舒心。

指不定借着醉意,怎样哄肃王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