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元春VS可卿(3)(第6/7页)

“稚绳,你们兵部的意见呢?”冯紫英问道。

“礼卿和大章的意见是敲山震虎,让日本人不敢轻易介入朝鲜。”孙承宗给出了建议,“让北海水师出兵济州岛驻留,并在虾夷进行演习,另外让南海水师进驻琉球,甚至可以考虑在奄美大岛和种子岛登陆,……”

袁可立接任兵部左侍郎之后,兵部右侍郎在空悬了半年之后由郑崇俭接任,这也是冯紫英继练国事之后第二个大胆启用的自己同学。

听得孙承宗这么一说,冯紫英都忍不住挑眉,“占领奄美大岛和种子岛,那幕府岂不是要跳脚?”

“他想朝鲜的长衫子,我们想他们的马褂子,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合适吧?”尤世功笑了起来,“微臣觉得可以。”

后记(4)

大观三年三月,林丹巴图尔在西逃过程中赤儿山下,整个察哈尔诸部崩散,陆续归降。

大观三年六月,察哈尔诸部正式上表称大华皇帝冯铿为天可汗,随即土默特诸部和鄂尔多斯诸部也随之承认大华王朝对草原诸部的管辖权。

整个草原上除了内外喀尔喀诸部外,局势已经越发明朗。

大观三年九月,朝鲜国内局势动荡,日本意欲出兵朝鲜,但大周北海水师出动坐镇济州岛和虾夷岛,迫使日本不得不放弃这一企图。

九月十九,南海水师进驻琉球;十月十六,南海水师在种子岛附近击沉萨摩水师战船三艘,华日海战爆发,史称大观对日战争。

从大观三年十月开始,华朝与日本在海上的战事一直持续不断。

大观四年三月十二,北海水师炮轰长崎,造成数百栋房屋起火,损失惨重。

大观四年六月十八,南海水师炮击大阪,在整个本州岛引起恐慌。

从大观四年八月开始,东江镇陆续进驻虾夷岛,并跨过津轻海峡进攻本州岛北部。

与此同时,登莱镇在南海水师的配合下,从琉球出击,经奄美大岛和种子岛,在九州岛西部登陆,与萨摩藩展开激战。

面对华朝咄咄逼人的气势,德川幕府不得不提出与华朝和谈。

大观五年二月,华日在长崎举行谈判,最终签署了《华日长崎条约》,双方同意开放国内市场,大华、棉布、丝绸、茶叶、铁料开始大举进入日本市场。

大观七年,宰赛病逝,内喀尔喀诸部内乱,引来外喀尔喀诸部的窥伺,素巴第率外喀尔喀诸部饮马东蒙古草原,意图吞并内喀尔喀诸部,引起内喀尔喀诸部恐慌,向朝廷求援。

从大观七年开始,一直到大观十一年,经过四年断断续续的战争,大华朝廷终于击溃了外喀尔喀人,素巴第战死,硕垒率领外喀尔喀诸部归降,自此,整个蒙古诸部均已经归降到了大华朝廷治下,华朝的领土北段东部已经越过了北海(贝加尔湖),西部已经抵达阿雷河(鄂毕河上游)。

在不断向北拓展的同时,朝廷的主要精力其实从大观五年与日本签订条约之后,就开始转向了南面,哪怕是在对喀尔喀蒙古一战时,也没有影响到朝廷的对南洋战略。

大观八年开始,南海水师正式更名为南洋海军,并依托已经正式设府的巴州府(巴拉望岛),开始经略南洋。

随着尼德兰人势力的不断增强,加上占据吕宋的佛郎机人,南洋海军的进入使得整个南洋局面更加扑朔迷离。

从大观九年开始一直到大观三十二年,南洋海军加上江北镇和登莱镇陆续在苏禄、三佛齐、摩鹿加、勿里洞等地与佛郎机人、尼德兰人以及后来的英吉利人展开争夺,先后爆发撒了四次被称之为第一次第四次南洋战争的争夺战。

大观十六到三十二年年,大华陆续设立半岛府(现新加坡以及马来半岛南部)、渤泥府(现加里曼丹岛北部、东部)、香岛府(摩鹿加群岛及其周边区域)、金洲府(现苏门答腊岛中部和北部)。

最终经过大观三十二年十一月,各方在满剌加签订协议,大华取得包括苏禄、亚齐、满剌加、摩鹿加等地在内的控制权,并正式设立南洋省。

“谈得差不多了?”冯紫英看着风尘仆仆从广州赶回来的郑崇俭,虽然疲惫不堪,但是却是精神抖擞,“大章,你也要注意身体了,你不年轻了,也得悠着点儿了。”

郑崇俭已经担任内阁群辅兼外交部长十年了,自从大观二十二年大改制以来,他就稳坐这一位置,无人能撼动。

“差不多了,皇上,我们也需要歇息一下了,如果过于咄咄逼人,我担心尼德兰人和不列颠人就要联手了,另外法兰西人和佛郎机人也有意加入他们的同盟,虽然他们几方在欧洲还打得不可开交,但是在东方,他们的利益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