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2/3页)

“女儿家在闺中就无忧这么几年,小娘子她性格聪慧,我听什子说小娘子已经学的差不多了,况且习画也不在乎多这几日,马上临近年了,就让小娘子好好松快松快。”崔婆婆打了个趣,说道:“这样夫人也有空得闲,是不是?”

萧洛兰抿唇而笑,眉眼却略有寂寥。

女儿大了,她们娘俩也在阆歌安定下来了,现在城里有麒麟卫,城外有部曲,女儿身边还有府里的侍卫跟着,她也不用像初来乍到一般时时刻刻的看紧女儿,陡然意识到这一点,萧洛兰心里有些空落,怀念起了半月前女儿对她撒娇要记得生辰的时候。

也许,就如书上所说。

是他们做父母的离不开孩子,而不是孩子离不开他们。

周宗主让她唤戏班进来听戏,她觉得一个人听实在没什么乐趣,二弟妹,三弟妹她们,萧洛兰总共就见过一两次,萧洛兰也不好意思去串门。

而周家一些年轻的小辈,萧洛兰对他们又没有共同语言,官眷也不认识几个,与她差不多同龄的李繁李大夫去弄自己的药圃去了,到了最后,竟只有崔婆婆一个可以闲聊。

手头事情做完之后,等停歇下来时,萧洛兰发现自己闲下来了。

等崔婆婆走后,萧洛兰坐了一会,见外面暖阳照耀,薄雪堆瓦反射天光,好一个大晴天,看了一会也走出了门外。

春花,夏荷上前等候听唤。

“天气正好,我们出去逛一会吧。”萧洛兰抱着雪球,对着春花,夏荷说道。

两个女婢顿时一喜,尤其是夏荷更是喜上眉梢,屈膝一礼:“是,娘子。”

萧洛兰望着两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笑道:“不用准备很多东西,这次出门就是随便逛逛。”

刚好后天就是腊八节了,府里的采购已经把七宝五味粥所需的食材准备好了,萧洛兰十天前还做了一次腊八蒜,就等着后天腊八节的时候正式开吃。

等出了门。

萧洛兰身后跟着春花,夏荷,不远处就是三个护卫。

一行五人先是坐了马车到热闹的内城,远离周宅后,萧洛兰便让其中一个护卫赶着马车回去,带着两个小姑娘,身后跟着两个护卫,慢慢的走在人声鼎沸的坊街上。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也被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据说腊八这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再加上大楚佛教盛行,腊祭、驱傩、浴佛,皆在腊八这个节日。

此刻街上爆竹,春联,桃符等物随处可见,摊上小贩售卖不少驱邪的颜色鲜艳的驱傩面具,萧洛兰瞧着新鲜,便买了两个。

萧洛兰带着一顶青色透纱幕篱,手里抱着雪球,街上人很多,酒肆茶楼,布庄粮店鳞次栉比,街上有不少带着幕篱或是帷帽的贵女,香车宝马,挑帘相望,货郎小贩,传街过巷,人来人往间,川流不息。

“娘子,您看,那就是山楂糖角儿。”夏荷自从出了府就很活泼,她指了指一个小摊,说道:“您要不要尝尝看?”

“明明是你嘴馋吧。”春花道。

夏荷撅起嘴巴,委屈道:“哪有,那家山楂糖角儿份量足,糖分多,我每次出府都要带一包回去,所以想让娘子也尝一下。”

春花,夏荷手里也有一个插着各色羽毛的驱傩面具,红红的画着人脸的面具方正凛然,画工暂且不提,这股怒目镇邪的神意却是到了。

萧洛兰带着两个小姑娘到了近前,称了半包,当做逛街的零嘴吃。

夏荷喜笑颜开,她小时在府外长大的,对外面街坊能说个七七八八,性子又活泼,像个黄鹂似的叽叽喳喳说道:“主母,现在还不是最热闹的时候,等后天腊八,街上就会有驱傩队伍,扮做神鬼,判官,钟馗,一路敲锣打鼓,沿门乞钱,打夜胡,跳灶王,可热闹了!”

夏荷说到激动处,戴上面具,手随之挥舞了几下,跳的有模有样的。

萧洛兰笑道:“那等后天我们再出来看看。”

她也被夏荷说的心动,听起来特别好玩的样子。

逛了一会,中午时,萧洛兰找了一家酒楼吃午饭。

酒楼名登云楼,寓意颇好,楼里大多数是文人士子,书画随处可见,萧洛兰隔着透罗纱看着从二楼飘下来的一张张布条幅,墨汁浓洒,各种各样的词笔映入眼帘,她身边还有不少小娘子也戴着帷帽,幕篱望着这些墨宝,三三两两的说些悄悄话。

春花先上楼包了一个二楼雅间,毕竟一楼地方宽阔,无遮挡物。

萧洛兰看完以后,发现上面写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文人诗词歌赋,其中她还看到了萧公的一首诗,她细读了一遍,是关于中秋的诗,诗句虽然简单却琅琅上口。

【秋思】

脂脍蟹膏肥,七彩凝花糕。

秋风送越椒,银盘入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