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四)(第2/3页)

“而且这些人的办事能力实在是……”幕僚欲言又止。

想也知道,通过这样谋得职位的,还会是什么能干之辈不成?

两人对望一眼,最后只能愁苦至极的长叹一声。

【晚唐时,军阀割据,混乱不堪。】

【但也有个好处就是世家门阀的力量被再一次的削弱。】

【他们的影响力开始变得微乎其微。】

【这也为宋朝打破世家垄断,实行更全面的教育以及精英治国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基础。】

兵荒马乱,整个城池陷入到一片火海与血海里。

来不及逃走的世家子弟被粗野小兵从背后一剑捅死。

女眷被劫掠走或者索性自我了断。

本高高耸立着的门庭轰然倒塌。

刻着姓氏的门牌在火中被燃烧殆尽。

……

唐朝。

李世民也觉得很棘手。

他刚刚看岐王和玉真公主那一段本来觉得还好。

这些来投行卷的书生才子其实就相当于以前贵人府上的门客嘛,

而且他们还只是为了给朝廷办事才来投,

如果其中有得用之人,这样的形式也未尝不可。

但越看到后面他越觉得哪里不对。

到最后,简直面如锅底。

真是岂有此理!

科举岂能那样搞?!

这是公然的挖朝廷墙角!

李世民有些失望,没想到自己的子孙后代居然堕落成了如此境地。

这时候,他才开始思索仙画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还是公平!

让达官贵人和平民拥有一样的公平!

“嘶~~”我们的天可汗陛下思索的时候揪下了一根胡须,忍不住吸了一口凉气。

这事儿不好办呐!

恩荫和世家不是一码事儿。

后者是他要拉拢的,但更是他要打压的。

而前者,针对的是所有的官员,这些可都是给朝廷办实事的人!

如果不给他们一些恩惠和实在的好处,怎么可能会跟着朝廷干呢?

恩荫制度也是来源于这种心理。

如果说完全撤掉这条路,那就是动了整个官吏阶层眼前的饭碗。

除非像是那北宋一样,除旧迎新,不破不立。

否则,就连李世民,都要掂量一下这个后果。

他看向魏征。

魏征的脸色也很凝重,显然也认识到了其中的麻烦之处。

李世民忍不住嘀咕道:“仙画啊仙画,你真是给朕出了一个大难题啊!”

他决定往下看看再说。

魏晋南北朝。

谢安缓缓坐下,原本的风仪也染上了一丝焦灼,眉间的皱纹可以夹死苍蝇。

“没想到,世家居然零落至此……”

那些战乱的场景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更让人觉得战栗的是,他从中察觉到了一种历史轰然向前行,凡夫俗子站在面前毫无招架之力的无力感。

该如何破局?

天幕无情,仙画还在继续——

【宋太祖赵匡胤本来就是军镇出身,他很害怕其他的军将也学他,所以重文轻武,实行“以文治国”,“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北宋,新帝登基。

在礼部官员以及宗室族老的陪同下,他来到皇宫的一处密室。

密室里立了一块碑。

负责祭祀的皇室族老肃然道:“官家,此碑乃太祖陛下亲立,还请官家记在心中,恪守祖宗家训。”

新帝肃然行礼,跪拜于前。

所有人远离。

只剩一礼官以悠长语调恭读

誓词:

“其一,

柴氏子孙,

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其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新帝叩首。

【整个宋朝,士大夫或者说读书人的地位的确很高,而且因言获罪的极少。】

【就好像苏轼的乌台诗案,若是放在明清,那肯定是抄家灭族的大罪,好在他生在北宋,也就只被下放,最后还起复了。】

【据说在赵匡胤在位时,有翰林学士醉后思念前朝君王周世宗柴荣,赵匡胤也没有追究他的罪过,只是摆摆手说他喝醉了,让他去吧。】

【可见,当时的环境氛围是很宽松的。】

【而只有这样宽松开放的环境,文化的发展才能更加蓬勃。】

【陈寅恪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

武周。

太平公主嗤笑一声:“周世宗柴荣,柴氏子弟……”

从小生活在权力中心的她,即使是用自己的脚趾盖想都能知道,想必这赵匡胤的江山就是从这柴家手中夺来的。

而且,估计夺来的手段应该还不怎么光彩。

武则天淡淡道:“即便如此,也能称得上一句大度。”

如此,才能收复那些旧臣的心。

即使是装的,也装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