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二)(第3/4页)

最后,王族不想受制于士族,带着一群因为被阻碍了上升通道前来相投的庶族,而士族的各家为了自身权益各自下注,推波助澜。

其中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失败的不服气,继而又掀起另一轮权力争斗。

造成的后果是极其惨烈的,也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绵延十几年的动乱导致中原虚弱无比,军事力量大减,这才有了北面西面胡族的趁势入侵,继而就是五胡乱华。

魏征当然熟悉这段历史,认同的颔首: “大唐当以此为戒。”

君臣二人如今都有些垂垂老矣,但眼中精光尤盛。他们对望一眼,立刻明白了各自的意思。趁着他们还活着,得先解决点相关问题才行,免得到时候和魏晋一样,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乱世终于结束,隋唐的皇帝们觉得这个世界不该用这样的方式运转下去了,于是,科举制横空出世了。】

【隋朝虽然命短,和秦朝一样也是二世而亡,并且和秦朝一样,对后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虽然在历史上的名气比不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但是却绝不能小觑。】

【史学家们对它的评价也非常的高。】

【在开皇之治中,最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杨坚颁布的“分科取士”,也就是科举制的雏形。】隋朝的小吏们正奔走在基层,宣讲着新皇刚刚颁布的政策。敲锣打鼓,镇民们还有从远处赶来的乡民们都围绕在了他的旁边。

“承蒙陛下恩典,”小吏对着京城的方向躬身行礼, 如今朝廷举行分科取士,只要尔等能通过统一的选拔,就能获得功名,为朝廷效力。

他又细细讲了一下常科和制科的区别。

常科定期举行,主要考经史和诗赋。而制科不定期举行,主要内容是论政。考生们先过乡试,再过会试,最后是殿试。

有老者颤颤巍巍的问: “如此,不需要再有其他人举荐了?”

他说得含糊,但在场的人都明白那些“其他人”就是官员和本地大户世家们的家主等。小吏道: “无需再举荐,只要年满二十以上,品行优良无犯罪行为即可报名。”他解释了一下各种资格和流程等。

周围的人都欢呼起来,有人甚至激动的跪在地上朝着京城的方向行了大礼: “陛下圣明,陛下圣明啊!

当晚,无数人将这个消息带回了家。

“要不,咱们也把孩子送去念书?万一他是个念书的苗子,说不定以后还能当官呢!”“我看可以。去试试呗。”

民众对于送子孙后代们去念书的热情一下子就高涨了起来。

【隋文帝本身也很重视教育。】

【他强化了官学,在朝廷层面设置国子学,又设置了国子寺,专门管理全天下的教育,这可以说是咱们的专业教育部门的开始。】

【另外,杨坚还让各州县都设置学校,复兴儒学、祭祀孔子,这就是地方性官学。】

【大家都知道的名臣魏征,就是从隋朝的官学中出来的,并且通过科举考上了隋朝的官员。只是后来对隋朝失望,所以才投奔了瓦岗。】

【教育加上科举,华夏的教育制度开始有了一个健全的体系。】

汉朝。

刘彻细细体会了一下这位后世皇帝颁布的一系列政令。其实和他的想法差不多嘛。官学加私学的模式。

“若说有何不同,”东方朔道, “那便是这位隋文帝将教育和当官联系了起来,自然就让百姓有了驱力。

谁不想当官?

当然了,按照现在这样的发展趋势,或许当官也不再是唯一选择了。汉武帝颔首,对这位后世的皇帝还是有些钦佩的。

能想到这种方式来取士,而且还真的切实做了下去,殊为不易。不过,听上去是位有为明君,怎么就二世而亡了呢?刘彻表示不理解。

到底发生了什么?

秦朝。

咸阳宫里的人听不得“二世而亡”这个词。

反正虽然嬴政的脸色未变,但朝臣们依然噤声,显得气氛有些压抑。

或许只有在一旁如雕塑一般站立的寺人们会在心中想:啊,原来还有朝代也这么惨呢。当然了,只能想一想,万万不能表现出来。

嬴政淡淡一笑,对这个词已经脱敏了。

他直接将话题带到了下一步: “这科举取士之策倒是不错,但,恐怕也会有手眼通天的人在其中运作。

比如在试卷上做点记号,与相熟的考官勾连,等等。

在场的人脑子随便转转就能想到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诸卿可想想,如何避免此等事情发生。既然要做,那就准备周全,做到最好。众人领命,决定回去好好思索一番。

他们也落下心中一块石头,过了这几年,该来的还是得来,看来陛下很快就要大开科举了!有人当然很愁很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