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迁都(第3/3页)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容易开垦的土地以及半熟地,又常常会被勾结官府的士绅宗缙大规模侵占,从一开始就导致土地授配不公。

京襄主导的流民安置,工作则要细致得多,会调派大规模的乡吏进行人员组织,主持垸寨、屯寨以及道路津桥、河渠的修造,会集中人力物资、成片的开垦荒地,建造屋舍,保证安置期间流民的口粮以及其他基本生活物资的供给。

当然,所开垦的田地都隶为官田,不直接授以私有,耕种不仅需要缴纳赋税、田租,流民青壮还都需要编为相当于预备役的辎屯兵,进行操练,承担一定工造之事,必要时还需要转为守兵参与守城,但最终也会根据相应的服役年限及立功情况进行授田。

虽说如此模式的流民安置,需要预先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但这也能直接解决了后备兵员不足的难点,从而拥有极大的编制弹性——就像京襄在收编洞荆流民之后,常备兵马虽然会控制十万左右,但极限时可以扩编到三四十万之巨。

也就是说,随着庐、和、舍、蕲以及荆州南四县等地的流民安置工作逐步展开,司空府兵员储备也就迎来新一阶段的规模扩张……

除此之外,包括江西、江东、浙西、荆南、荆北五路在内,地方州县以徭役所征编的兵马,参与淮河防线诸城以及后续渡淮作战的轮戍也形成定规。

虽说定期参与轮戍的诸路兵马总规模将进一步控制在五万左右,但轮戍周期延长到一年,可以进行更为系统的营伍及守战操训。

同时诸路参与轮戍的兵马,以失地农民为主,在完成轮戍之后返归地方时,徐怀要求地方将参与过轮戍的兵卒列入预备役进行管理,优先拿出官田租佃给他们耕种,租赋皆减半征收。

这些事务,中枢由枢密院执掌,地方由之前虚授的团练使执掌其事,保证必要时能从地方征募到足够多的合格兵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