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京襄(第2/3页)
徐怀举荐程伦英出知襄阳府,另使潘成虎出任襄阳府兵马都监,对规模高达一万人众的襄阳府军进行整编换血。
除此之外,襄阳府也就是在减租减佃等方面需要一些作为,其他基本都保持原状。
真正需要动大手术的,还是南阳府。
南阳府辖唐邓二州十五县,隶民户七十余万口,滞留饥民二十余万,此外徐怀还计划将荆州、南蔡过剩的十余万饥民迁到南阳来安置,这将是一个持续数年去一步步落实、改善的艰巨重任。
同时制司设于南阳,南阳也将是楚山抵御京西、河洛之敌最重要的支撑。
南阳知府由史轸兼领,清田之事由苏老常直接负责,另外范雍出任南阳府兵马都监——南阳府兵马都监司基本上会在每个县都设立都巡检司,掌握所有清理充分的田地以及荒山、河谷,诸县县尉司的职权也都合并到都巡检司的掌控之下,然后会在都巡检司之下进一步广设的巡检司(粮栈),将乡兵操练以及赋税征缴等事,从地方宗绅手里收过来。
也就是说,南阳府通判周运泽以及诸县知县等官员都要保留下来,后续也受中枢调任,徐怀暂时也只能通过都巡检司,最大限度的掌握县域权柄。
汝蔡申三州,将执行战区制,分设汝州行营、蔡州行营及申州行营,分别以王宪、陈子箫、徐心庵出任行营统制——除了天雄军左、前、右三镇战兵分别驻守三州外,各编一万到一万五千人马规模的守兵;不过王宪、陈子箫、徐心庵三人主要负责战区防务,三州其他事务则另行委任通判兼行营长史等官吏负责。
在洞荆联军接受招安之后,南蔡招讨司随即撤裁,唐盘率领后军与选锋军作为战略总预备队,调回南阳府驻扎下来;南蔡水军也进行相应的裁减,保留一厢人马,划入荆州兵马都监司序列;多出来的人马一部分返回信阳水军,接受申州行营的统制,一部分归入辎兵、屯兵序列。
而在制司,徐怀打破漕司、宪司、军(帅)司、仓司旧有的框架,设立选吏司、度支司、清田司、刑狱司、军情参议司、都水监、工造监、煤铁监、学政司等部门,由史轸、苏老常、韩圭、周景、郭君判、徐武坤、徐武良等人执掌。
铸锋堂则正式归入制司衙门,与诸监司并列。
虽说截止到当下,制司钱粮勉强够周转,但铸锋堂于南蔡前后总计拆借一百五十万贯悉数耗尽——这笔拆借除了每年需要支付十数万贯钱息外,最终这个大窟窿,还是需要制司去填补。
此外,随着赤扈骑兵主力再次南下,汝蔡申三州的军资度支将再次大规模上升外,南阳要进行大规模的屯寨建设,近四十万饥民需要逐步去安置,荆州逾四十万饥民的安置工作只能说初步完成,后续大量的屯寨、垸堤、大堰建设,还需要源源不断的投入钱粮。
屯垦想要见成效,甚至指望屯垦反哺军资,至少需要三五年的经营,但在接下来三五年之内,京襄的度支缺口只会越来越大。
这还是在兵备不进一步扩张的情况下。
绍隆帝最后能爽利同意设立京襄制置司,无非也是看到这点。
对此,史轸、苏老常等人的主张是铸币。
在东川、西秦制置司相继成立之后,高峻阳、顾继迁为筹措养军钱粮,都相继以制置司的名义铸造铁钱,甚至一枚铁钱不再是仅仅充当一文铜钱使用,而是“值十”、“当百”,强行在东川、西秦路推广,用于发放兵饷、俸薪,从民间征购物资。
京襄想要弥补巨大的缺口,最好的办法就是效仿东川、西秦,以制司名义发行铸币。
“这说白了还是掠夺,好不容易平抑下去的粮价,随即会再次爆涨起来,”徐怀站在静园小湖旁,听史轸提出铸币的建议,蹙着眉头,说道,“说到底还饮鸩止渴!”
东川、西秦铸铁钱,徐怀早就听说了,虽说两路制置都藉此补充军资不足,但大规模铸造铁钱,极速贬值的损失却需要两路民众共同承担。
“虽有很多后患,但此时不饮不行啊……”史轸说道。
“铸锋堂拆借之法可以继续施行。”徐怀说道。
“铸锋堂对外拆借几无可能,而在京襄诸州县之内拆借,除了强行摊派,要不然进展也不会太乐观,”苏老常站在一旁,说道,“接下来在南阳、襄阳、荆州大规模进行清地,又要搞减租限佃,手里掌握大量钱粮的宗绅士族,即便明面上不敢反抗,内心也是怨恨无比,哪里肯再主动将钱粮拆借给制司度支?除了宗绅士族之外,我们总不可能向中下层民众拆借钱粮吧?”
“我看未尝不可,”徐怀很早就在琢磨这事,只是现在才有机会提出来,说道,“中下层贫民手里是没有多少余钱,但是积沙成塔,京襄三四百万庶民要是将手里的余钱都汇聚起来,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