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战利品(第2/3页)

二人说话间,木炭已经称好了。

小厮让他们搬到驴车车厢内,告别之后,驾着车走了。

商徒又仔细看了看收起来的那匹绢,啧啧称奇。

“绢不怎么样,但既是战阵所得,那就不一般了。”他说道:“回去可以做个裤奴。”

“阿爷,听闻契丹最值钱的是皮货,却不知那上等皮衣是个什么模样。”一满脸乌黑的少年龇着一口白牙,说道。

“皮裘?那得去南市看看。”商徒坐了下来,说道。

……

南市的长夏商行内,刚刚推出一批皮裘。

商行仆役口水四溅,卖力推销,重点指出这是内务府用从契丹缴获的白鼬皮、狸猫(豹猫)皮、貂鼠皮制成。

这个卖点还算不错,吸引了一些人购买,大概卖出了七八件的样子,但比预想还是少。

或许是因为价格贵,一般人买不起,或许是因为别的原因。

“先秦之时,衣裘者众多,《礼记》中的冠服就有很多是裘衣,为何今人不爱裘耶?”赵匡明在长夏商行内逛了一圈,问道。

“安史之乱前还是不少的。大裘冕便是用黑羔羊皮制成,但唐玄宗时改了。”姚洎说道。

“为何改?”

“玄宗爱享受。大裘冕太厚、太重、太热,不爱穿。”

赵匡明笑了,这确实符合玄宗的性子。

“今上会不会恢复皮制大裘冕?”赵匡明问道。

姚洎稍稍思索了一下,道:“一定会。”

“为何?”

“我听闻一个消息,不保真。”姚洎说道:“洛阳坊间有传闻,圣人其实并不是那么爱吃海鱼、昆布、鲸肉之类。每得此物,多分赐臣下、军士。但他为了让人下海,便装作自己爱吃,以带动风潮。据出宫采买的中人所言,圣人更爱吃羊肉、牛肉、鹿肉。”

赵匡明又笑,笑完叹息:“圣人是真狠,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

“圣人北伐契丹、渤海,连连大胜,再看内务府所作所为,今后皮裘怕是要大行其道了。”姚洎说道。

“北朝之时,衣裘者多吗?”

“不少。”姚洎说道:“北齐多一些,后周少一些。便是南陈,也有人穿皮裘。陈文帝的一件龙袍,就是裘服。”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中原人并不忌讳皮裘。因为人类最初就是用野兽皮当衣服,《礼记》中也记载了大量各类等级的裘衣规范。

但自西汉以来,与匈奴反复缠斗,皮衣渐渐染上了一层“胡风”。因为胡人就穿这个,慢慢形成了刻板印象,大大减少了中原皮衣的数量。

南北朝的时候,皮裘风有所回暖,并一直持续到了安史之乱。

在这个时间节点以前,中原皮衣还是不少的,至少比两汉时多。

安史之乱后,老百姓没怎么抵制皮衣,但儒家士人开始大量抵制,他们掌握话语权,贬低了皮衣的地位。

但由于是武夫当国时期,这种抵制并不彻底。以唐、夏军人为例,戎服边缘经常有皮毛点缀。比如唐长乐公主墓壁画中,军士裙甲下缘就加了一圈皮毛,曰“兽皮战裙”。

再加上蕃人军士极多,他们可不管什么,穿兽皮裤的都有。最绝的是,后世出土的墓葬中,还有穿性感豹皮裤的。

但到了宋代,皮衣的地位就直线下降,到了穿出去要被人骂的地步了。

“一日,(徐铉)见其婿亦被毛裘,责曰:‘吴郎上流,安得效此?’淑曰:‘晨兴苦寒,朝中服者甚众。’铉曰:‘士君子有操者亦未尝服。’”

这是徐铉骂他女婿的。

“中朝自五胡猾乱,其风未政,荷毡被毳,实烦有徒。”

这是徐铉骂同僚。

从这里可以看出,邵树德最初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即中原人对皮衣有点刻板印象了,认为这就是胡人的衣服。

但也可以从中看出,至少在北宋初,因为天气寒冷,上朝的官员穿皮裘的还是很多。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北宋士人越来越敏感,与徐铉持同样想法的人越来越多,渐渐使得皮衣没落,最后彻底与胡人划上等号,从上流社会销声匿迹。

其实大可不必,就是件衣服而已,况且先秦之时中原人穿的皮衣老多了。

“自卖鱼之后,圣人又要卖皮衣。还是内务府做的衣服,真是绝了。”赵匡明笑道:“那就——”

“多买几件?”姚洎笑问道。

“买!”赵匡明哈哈大笑,道:“胡饼天天吃,胡衣就穿不得么?”

说完,让随从拿来钱帛,把那几件白鼬皮衣全买下了。

“这裘还不错,暖和,也挺漂亮。”赵匡明当场穿了一件,奇道:“怎正适合我大小?”

“这是成衣。”姚洎说道:“长夏商行做了几等衣物,魁梧大汉可买甲等,衙内穿乙等正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