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无价之宝(第3/4页)

他脸上带着几分嘲讽的意味,接着道:“这些话,你休要说了,老夫听了,只觉得污耳!自然,现在也不是计较这个的时候,眼下……是活下去,人若是活不下去,则是万事皆休,其他的事,以后再论!”

刘进脸青一阵红一阵,张口欲言。

胡广淡淡地道:“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刘进道:“下官并非是要为自己辩解,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官来开封,也不过两年,开封到这样乡间凋零的境地,却也不是一个朝夕所致,下官到任之后,也是采过风的。据许多人所报,这说到底,还是因为新政,导致不少百姓人心浮动,心存妄念,许多人也不肯踏踏实实的务农,更有刁民……”

“好了,好了。”若在朝堂上,胡广倒是愿意谈这些事,可现在听这些老生常谈,却只觉得生厌。

这个时候还说这些,有什么意思?

“难道那直隶,也是这样的惨景吗?与其挑剔这些,不如想一想,该怎么救民于水火吧。”

胡广没有在开封继续逗留,而是继续北上。

此次受灾的范围实在太大,所见的多是触目惊心。

旱灾之后,往往要伴随着蝗灾,而这些灾情之后,又甚至可能滋生出瘟疫。

可以说……这般的情形,若是放任下去,也不知要到什么时候。

他连夜上奏,请求朝廷增拨粮食,又奏书了当下所见所闻。

这些奏报,送到京城时,已是半个多月后了。

奏报还未打开,杨荣便先皱眉起来。

坐在一旁的金幼孜道:“杨公,怎么?”

杨荣叹了口气道:“河南布政使司的情况,可能远远比我们想象中要艰难的多。”

“胡公的奏报,还未看……这……”

杨荣指了指这奏报上的火漆道:“这火漆上,乃是上月十七所奏,可到了此月初九才送达,此等急奏,急递铺在往年,至多六七日内便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来,可是却拖延了二十多日。”

“金公……这就意味着……河南布政使司下设的各处急递铺以及驿站,必定也一起出事了,要嘛就是驿卒有人逃亡,要嘛就是沿途必有大量的盗贼,总而言之,这都表明,情况已到了十万火急的时候。”

金幼孜听罢,表情凝重起来,顿时看向火漆,果然与杨荣所言的一般无二。

这样久的时日送达,也只有像云贵那种地方,才可能如此延误了。

连官府的许多设施,都已无法有效的动作,确实情况十分糟糕。

果然,等打开了奏疏,这一看,杨荣不禁为之唏嘘。

而后再不敢耽误,连忙带着奏疏,去觐见朱棣。

到了次日,宫中又发明诏,追加赈济钱粮。

对此,朝中几乎没有什么异议。

爪哇。

赵王府长史解缙对于邮船送来的奏报,历来是最关心的。

爪哇的情况比安南和吕宋更糟糕一些,一方面,当地侨居的汉民不多,其二,便是赵王所带来的护卫以及民户也有限。

虽然已经想尽了一切的办法来收容汉民,可依旧还是杯水车薪。

所以除了鼓励生育之外,那么就是随时盯着大明的动向,对赵国而言,他们对于大明的依赖更重一些,任何一点变化,都可能对赵国产生影响。

“大灾……”解缙此时看着奏报,眉头深深皱起。

而后,他直接捏着奏报,火速地赶去见了朱高燧。

“殿下。”

“解公……何事?”朱高燧诧异地地看着解缙凝重的脸色。

“请殿下先过目。”

朱高燧看过了奏报,不禁唏嘘:“怎么隔三差五总缺粮,父皇也的糊涂,多让一些河南、直隶、关中的百姓迁徙过来,不就有粮吃了!哎……真可惜……好端端的百姓,就这样饿死。”

朱高燧露出了惋惜之色。

若是以往的赵王,才不在乎这个呢,可来了爪哇后,他对人力是珍惜得不得了。

对他而言,在爪哇打多少胜仗,都不如给他一点人口更实惠,毕竟这儿地多的是,且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更不缺粮食。

可缺的是人。

解缙却道:“殿下……眼下不是计较这个的时候……”

解缙的神情看着有些焦急。

朱高燧便道:“那该计较什么?”

解缙道:“这么大的饥荒,依我看……这反而可能导致庙堂之中,发生争执。”

“争执?”朱高燧不解地看着他。

解缙道:“臣也不好解释过多,不过以臣多年在朝为官的经验……这直隶与十八省分别赈灾,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出来。而那芜湖郡王殿下,历来未雨绸缪,不出意料的话,太平府可能要囤粮了。”

听到这个,朱高燧却是笑了:“好啊,我们这里有粮,正好……等一等粮价涨了,这么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