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贾后(第2/3页)

陆昭极力要拉魏钰庭入局,也是要压榨魏钰庭的政治潜力。时局中已经出现了一股令人不安的激流,王峤的态度很可能有所摇摆。因此她要逼一逼魏钰庭,至少要让他望一望司空之位。

对于魏钰庭的避事态度,顾承业也觉得有些不妥:“皇后出身遗族世家,皇嗣却仍承帝祚正统。如今局势板荡,妖僧横行,就连皇后都不得不作一二自保之念。尚书令忝居高位,诸事无为,为臣如此,危急之时,怎能仰赖其人拱护皇嗣。今日皇后既有此深虑,不知可有定计?”

陆昭当即命人抬出几匣竹简,道:“此为臧荣绪《晋书》抄本,也是十八家里囊括两晋史实的唯一一本。宫里现存三份抄本,此匣中有张华与晋武帝十三王列传,表兄携几卷拜访魏令,想来魏令也不好驱赶雅客了,余者就留与表兄自览吧。”

顾承业自出宫后现回家稍作准备,随后携上装有张华列传的木匣准备前往魏钰庭府上,同时又命扈从携晋武帝十三王列传在铜驼街附近等候。

魏钰庭只将匣中之物稍作浏览,思考片刻后方对顾承业和手道:“此番必不负皇后所托。”

张华乃是西晋名臣,出身寒门,一路辅佐晋武帝、晋惠帝。其人曾执掌诏命,任职中书,期间多次提拔寒门人才,陶侃便是其中之一。永熙元年,晋惠帝司马衷即位,任命张华为太子少傅,但却因杨骏猜忌不得重用。随后贾南风诛杨骏,这才开启了张华位极人臣的巅峰之路。

贾南风的形象多以乱政善妒的形象出现,但其在位间对百姓而言执政平和,其中不乏与张华这位寒门魁首的搭配。张华为贾后宠信,出任中书监、加侍中,执掌诏命,定计诛司马玮。其人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因此贾后倚以朝纲,访以政事。

不过张华与贾后也并非全无意见分歧,在废杨太后和废太子司马遹一事上,张华都与贾南风作过抗争。不过前事张华妥协,后事贾南风妥协,两方都未因此产生嫌隙,张华在帮助戚族贾后的同时,匡扶国祚,力保皇嗣,两者之间其实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是陆昭对魏钰庭的意思。

当然,张华之后位居司空也是陆昭对魏钰庭颇为含蓄的表达,至于谁是司马玮就需要魏钰庭自己仔细咂摸了。

司徒府内同样不平静。匣内的晋武帝十三王列传早已传入了吴淼手中,吴淼深深锁眉,皇后这个时候派人暗送这份抄本显然是想向他传达什么信息。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曾封十三王,其中有不少人卷入了八王之乱。但其实如今局面虽然有诏令倾向于宗王,但宗王手中的兵权远达不到八王之乱的程度,而这十三王中又有早夭者。因此对比如今享有爵位的几名宗王,吴淼率先划去了汝阴哀王、东海王、代哀王、新都怀王、清河康王、成都王、城阳殇王、始平哀王、渤海殇王等人。而其中登基的惠帝、孝怀帝,自然也不在考虑之列。

最后吴淼将目光锁定在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淮南王司马允、吴孝王司马晏这四人身上。

吴淼紧接着排除了楚王司马玮。虽然司马玮是为贾后利用,又为贾后诛杀,但整个事件涉及类似他这种身份的人并不多,只是张华和贾后小范围的谋划。随后他又排除了司马晏,在整个八王之乱中,司马晏对于洛阳政局没有太大的作用,最后死于汉赵乱军。

至于司马乂,吴淼也否决了。诚然司马乂是八王之中材力最高者,但其所为仅仅依凭晋惠帝与长安这个大义所在,拉打各方,但同样并不涉及他这种三公的高层权斗。

而淮南王司马允便不同了。司马允在任淮南王之前曾封濮阳王,又曾被晋朝执政高层议为皇太弟,这与如今的濮阳王元湛的处境极为相似。且司马允有一同母弟弟,元湛亦有同母弟。司马允有国相刘颂,曾执掌晋朝律令,而元湛的母族姜氏亦曾把持廷尉。

司马允在朝中一直有一支强悍的力量,其力量的组成从他的濮阳国首任文学便可见一斑。首任濮阳国文学乃是刁协,其后任东晋尚书令,乃是汉末魏晋拾起颍川荀氏荀爽的姻亲。而接任刁协的第二任濮阳国文学便是荀氏本支大宗,荀彧的玄孙荀崧。前者曾任颍川郡守,后者则是实打实的兖州豪族。其后司马允在竞争储副抵抗赵王司马伦中兵败而死,荀氏又转投赵王,并以女嫁与司马允的同母弟弟吴孝王司马晏,也实在难称有节。

司马允首次登上政治舞台则是在贾后夺权阶段,其人作为制衡后党的藩王被诏入洛阳。

一切所指似乎有所明确,按照此节来看,司马允当指濮阳王元湛,而荀崧当指王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