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主困(第2/2页)

是了,他也未曾想到,陆昭会捕捉到自己这次发起宫变的意图,即便不是冲着陆昭本人来,但这个年轻人依然在两天的时间内做出了最快地应对,甚至在接二连三与皇权兑子的过程中都占尽了上风。他原本想借用这次宫变,夺了姜绍的营兵,为现有他能掌控的禁军增加一些力量,也能为李氏在禁军中添几分底蕴。

可现在,尚书印、中书印、司农印都不在他手中,即使成功夺了姜绍的兵,也没有合乎法理的诏书示与百官和百姓。仅有一个皇帝印玺的密诏或许可以骗过一些底层的禁军和城外的百姓,但无法骗过那些世家和官员们。

没有经过他们圈子的同意,硬抢,那就是不守权力游戏的规则,更无异于直接掀桌。继而这种惊恐会传播至每一个参与执政的世家中,所有人都会觉得这个皇帝的行为是难以预判的,是极具风险的。那么下一步,这些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应对,那便可想而知了。他甚至隐隐感觉到陆昭把那么多世家子弟调至殿前充当宿卫,就是在最大程度上遏制他有这种不顾后果的举动。而反观陆昭这一动作,放弃了独自把持皇帝,反而告诉大家,皇帝是共有的,这个规矩我是承认的,可以说是无比老道。

这次行动必须终止!

魏帝道:“刘炳,你亲自去李氏那里,替朕传一句话。今夜无云,必不成雨,不必急着给太子备伞了。”

刘炳低头应了一声诺,旋即走出大殿。

姜绍身为太傅,与吴淼一样,也具备开府的资格。然而接连几天,由于上次元湛的失言,导致他原本为数不多的属官都已接二连三的离开。现下他所拥有的不过是由三公直辖的一营兵马,部署在府内,而府外仍是隶属于殿中尚书的禁军。

然而今日府外的宿卫竟少得可怜,姜绍也不由得心生疑窦,却不敢直接盘问这些宿卫,而是让一名亲信宦官前往司徒府看一看。毕竟同为三公,如果朝廷有什么大事,司徒府不可能没有任何变动。

但那名小宦回来后却带来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吴淼本人并不在司徒府内,而是早早转移至司马门附近的高阙中,被禁军保护了起来。

有人要起事?姜绍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阴谋的意味。说实话,直到现在元湛与北海公的嫌疑都没有被完全撇清,或许有人想要彻底肃清自己,以防止宗室乱政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吴淼显然已被太子优先保护了起来,而那位未来的太子妃兼现任殿前尚书怎么就那么配合,将自己府衙附近的宿卫撤去了那么多?那必然是有人即将对自己发难,而陆昭明摆着不想参与其中。可是他已经位置太傅这种虚位,除了这两百人的营兵,还有什么力量值得旁人如此惦念?

思至此处,姜绍忽然一惊。这两百人的营兵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据有在内宫行走的合法性。平日虽不配以兵戈,但是若像贺祎那般由皇帝赏赐班剑,倒可以拥有一些像样的家伙,遇到乱事可以略作抵挡。这股力量陆昭当然看不上,出身世家的她也不会轻易去碰,因此触及到每个世家的敏感神经。太子届时领兵归都,也不会在乎这两百人。唯一有所惦念的就只有一股力量——那位未来的保太后以及她背后独木难支的卫尉势力。

姜绍慢慢从席座上起身,擦了一把冷汗。这一营兵马是他在这座宫城的立身之本,甚至在关键时刻,姜昭仪与淄川王都要靠这些人来保住。他知道这次迁都的提议给自家招来了多少怨怼,况且他根本没有在元湛面前提过此节,实在是天大的冤枉。不过在这片权力的黑暗森林中,从来不会管你冤枉不冤枉,你是威胁,就要除去。

“好哇。”姜绍冷笑道,“她李氏想一箭双雕。”

姜绍明白,李氏感如此动作一定是受了魏帝的授意。既然如此,他也只能豁出去,到永宁殿前闹上一闹,哭上一哭。倒不是祈求魏帝的饶恕,而是要哭给那些在殿前站岗的世家子弟看。如果李氏仍敢夺取自己的营兵,那么自己今日的结果,就是那些显赫世族们未来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