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众议(第2/2页)

此时陆昭举杯,面相众人感慨道:“今年元月,凉逆荼毒三辅,妄窥神器,陇西、天水两郡溃败。先帝廓清北境,神州板荡终见消弭,今上亦怀西北日久,陇山泾水方有安定。耽书陇西郡望,冠带之后,然而经年战乱,久居金城,悲不沐德音,憾不闻王训。如今战乱初平,自金城归家,再入朝中得见承平繁华,实在可喜。”

彭耽书闻言后,面容亦有凄凄之色,避席而起,手执酒杯向在座诸人环敬,而后道:“西北失地,流民四窜,尸陈于道,白骨填壑。今日虽得以入宫面见诸贤,但思之以往,仍觉悲痛万分,能够存活,实赖侥幸!”

此时丝竹正晏,酒盏流光,大家本沉于宴饮之乐,但此时忽然听到战乱流民等话题,一时间气氛沉闷,众人也都放下杯盏,漠然地看着眼前这位陇西世族出身的女孩。

面对此间尴尬,陆昭先引彭耽书落座归席,和缓劝言了几句,随后问道:“陇山高绝,形如天堑,如今你父亲守望天水、陇西二郡,安定有我兄长固守,战乱尚且不足为虑,至于流民,大抵也难为患,至少不会流入京畿,耽书大可安心。”

在场众人虽然对陇西的战事态度冷漠,但流民问题却是较为担心。其中不乏有尚书、女史执掌机要,获得的资讯并不少。流民成势,瘟疫蔓延,两者裹挟在一处,自然是哪里有粮食,哪里有活路,便往哪里去。而长安作为京畿,必然是流民逃亡的首选。而各家庄园田产所在的三辅地区,如今尚未恢复元气,只怕来日便要成为疏散这些流民的缓冲地带。

众人思绪纷纷,各有意动。其实三辅地区的动荡早已初现,各家忙于吞纳人口,开垦民田,资源近竭。世族与世族之间尚有抢夺利益的冲突,哪有空隙与资源去容纳这些流民。若这些人真聚众成势,自陇山而下,对于尚在整顿的世家部曲而言,只怕是一场劫难。因此思至此处,众人不再对彭耽书采取漠然的态度,反而认真聆听。

对于流民问题,彭耽书自金城至陇西家中,一路所见已是颇多。世家与世家的相互攻伐,流民为活命不惜纵火烧山,或是拼死掠夺,比起陇山战事,反倒更为恐怖。因此她言如行云流水,词顿句错,颇有慷慨激昂之势,将陇山附近的局势描绘成顷刻而沸的油汤。一旦遇激,便会伤及一片。

在听到这些流民为求活而拼死的场面时,已有几人不乏担忧,情急问道:“若如彭女史所言,陇西流民境况已然至此,那么这些人是否会下陇生事,侵害三辅?”

彭耽书缓缓叹了一口气,而后到:“其实流民之祸虽大,但若能加以田亩安置,免除些许赋税,便不足为虑。只是田亩分配之事,终究非一区区地方官员所能妄议,如今之计,还是要求借各方粮草支援,暂且救济这些人吧。”

众人听得此语,也不敢再作发言。战乱时国家无力保护流民,那么世家则会出面收纳,继而也可以获取人口上的利益。但国家安置流民,则涉及土断,在座众人都是关陇世族出身,对于历朝历代土断带来的恶名与对世族的伤害,都有着很深的体会。这种触及各家底线的事情,任是贺祎这样的三公首望都不会去做。

不过事情也要两说,全国范围内的土断,大家都要唱反,但如果只是小地方上施行,于她们而言,并非割肉于自身,自然也就无关痛痒,可以放而任之。

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言国库空虚,不宜再倾囊,有人谏言可以在具体某一县划田安置,有人亦言若为此家中在中枢可以策动些许,总之都是一个基调,别让这群流民下陇,别动我们的利益。

陆昭一如既往地手摇纨扇,安静地倾听各方言论。她对彭耽书礼待至此,抛砖引玉令其在席间有所发声,除了抬高陇西彭氏与彭耽书自身的声望之外,也是期望能借此机会让各家对流民问题有所瞩目,有所担忧。这些关陇世族只要本着这份隔岸观火的心态,那么她在安定的一两个县的范围内,提出军功授田的封赏之策,便足以令各方顺意,继而布局安定,辐及整个凉州。

今日一过,也是时候见一见贺祎了,陆昭淡淡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