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太子的两次求情(第2/3页)

世事有时候真是有趣到有些讽刺意味了。

姜沃也想到了此处,然后发散思维:唔,若媚娘是长孙无忌,自己……岂不是褚遂良?

也是,在东宫属臣眼里,自己可不就像是当年褚遂良?哪怕犯了错(玩忽职守),皇后也不肯按律罚,只象征性罚了点俸禄,还又屡屡赏赐十倍有余补回来了。

这都是什么权力的轮回文学啊……

姜沃收起了感慨和发散思维,问媚娘道:“姐姐要再查处一批东宫属臣吗?”

她虽是疑问句,却也猜到了媚娘的回答。

果然,媚娘摇头——

东宫臣子可以裁撤掉一批又一批,但欲望是裁不掉的。所以才说朝堂如海,永远不会停歇。那是因为人的权欲,永不可能消失。

东宫属臣都要指望太子而得权,像王神玉这种永远是异类和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是只要入了东宫,就会盼着太子掌政,他们会为自己的利益去推动事情的发展。

所以,根子还是在……太子本人身上。

他不应该被这些人引着走。

姜沃想了片刻:“姐姐,这件事来的刁钻,不如让陛下来处置。”毕竟涉及宗亲,太子提出施恩,若是皇后一下子打回去,倒显得皇后故意苛待李唐宗室一般。

姜沃忽然想起了永徽年间,她在朝上吃瓜看热闹,皇帝忽然点了她的名,示意她‘姜卿别躺了,起来干点活。’

而现在,换了她想跟皇帝道:陛下别躺了,起来干点活。毕竟儿子和宗室都是陛下自家的。

*

皇帝听了此事,心内的失望与媚娘一般,只是强压着没有露出来。

他很快道:“事关宗室,朕来吧。”然后又沉默半晌:“希望这次弘儿能看明白。”

麟德元年正月,皇帝朱批,未准太子‘请免国除’之奏。

不过皇帝也未彻底拂掉东宫的面子,而是依照东宫所言,以‘祥瑞’之名遍赏了宗亲,诸王各赏五百彩缎。

只是有两人例外——

皇帝欲教导东宫,就有两位藩王遭殃,被拎出来当典型。

皇帝特意没有赏赐一向有贪墨之罪的滕王和蒋王。

其实若只不赏也罢了,然皇帝心情不好,黑莲花属性再次发作:他不但不赏滕王蒋王彩缎,反倒赏了人家两车麻绳,道这两位自己会贪财,不需赏赐财物,只赏麻绳供他们穿铜钱就是了。*

朝臣们:……

姜沃心道:这要是换个心态脆弱的藩王,见皇帝赏了绳子,还不得吓得上吊啊。

不过蒋王她不了解,滕王李元婴一向是心理素质过硬,没准真会拿着这绳子穿钱,然后继续建他的滕王阁。

*

皇帝教子还不止此一事。

正好年前,大理寺曾呈上一案,魏州刺史郇公孝有违国法,论罪当赐死。

而陇西王李傅义,闻此事特意来皇帝跟前求情。只道这位魏州刺史祖上于开国有功,朝廷应念旧恩。且他并无兄弟,若是因罪赐死,岂不是让他家绝嗣?请皇帝法外开恩,特赦其死罪。

这位陇西王李傅义是高祖李渊的侄子,武德年间就封了王,算是宗亲中很有资历的,从辈分上来算也是皇帝的叔王。

故而觉得自己有脸面求这份情。

然而姜沃在朝上听陇西王求情,心中默默给他点了个蜡:您老人家这是直接撞枪口啊。

果然,皇帝直接道:“岂有为一人屈改国法的?一地刺史罔顾律法,戕害百姓。此等罪名莫说是臣子,哪怕是皇太子,也罪在不赦!他家一脉绝嗣又如何?”*

皇帝不但依旧下旨赐死魏州刺史,还转过头来,就命大理寺和宗正寺把陇西王查了查。

结果发现这位也多有贪墨不法,甚至就在京城内还敢仗身份不遵法度,皇帝立时就恼了,正月都没出就把这位陇西王的邑户削的干干净净。

并以此遍警宗亲,勿违国法。

可以说,皇帝这个正月不太痛快,宗亲们也跟着提心吊胆。

*

就在皇帝言传身教过一番,准备寻一日与太子好生谈一谈此事前,朝上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且说皇帝警示宗亲这番举动,还不知太子触动如何,但对另一位皇子的触动倒是很大!

那便是废太子李忠。

皇帝的庶长子李忠被废太子后,改封梁王,很快就被皇帝谴出京城往梁州去了。

对京中朝臣们(甚至是对皇帝这个父亲来说),梁王的存在感,已经淡到几乎不存在了。

皇帝偶然想起李忠,还都是为了现太子李弘发愁:就是因为有这么个当过太子的庶长子存在,以至于他不能对现在的东宫流露出什么不满,以免让朝臣们怀疑弘儿的太子位置不稳。

京城中人忘记了李忠,但李忠自己不这么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