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帝后教子(第4/5页)

童子们自各个屏气敛声,开始落笔。

姜沃坐在原处,只是以不易为人察觉的目光,多看了片刻杨炯。

心中多有终于见到‘全图鉴’的满足感。

而许尚书则像是之前姜沃最怕遇上的监考老师一样,开始在屋里转悠,然后在每个考生的背后站一会,还时不时发出一声叹息,或是摇头走开。

想来是见童子默错了。

姜沃见有两个孩子被许尚书摇头摇的,小脸儿都白了,就邀请许尚书一起出门去巡查考场。

还给孩子们一个安静自在地考场吧!

许尚书应邀而出。

因刚见了许多‘预备东宫伴读’,许尚书不免提起东宫今岁新编纂的《瑶山玉彩》来。

尤其许圉师又是主编之一——修书向来是荣耀事,何况是替东宫修书,必会青史留名。

许圉师此时满脸光辉道:“太子实仁厚惠下,还替我等向圣人请赏。”

姜沃含笑回了几句场面话。

而许圉师说过这件近来得意事后,忽然又是一顿,想起一事——

朝中许多重臣,都会兼任东宫属臣,比如侍中许敬宗,就兼任太子左庶子,可于东宫驳正谏言,而自己这个礼部尚书,也兼任太子宾客,于东宫赞相礼仪事。

还有那个文采过人的中书侍郎上官仪,此时都担着太子中舍人的官位。

但是……许圉师不由多看了身侧姜侍郎两眼:皇帝怎么不点这位心腹重臣兼任东宫属臣呢?

还有,英国公府上下,也未有入东宫者。

许圉师心中感叹:圣心如渊海啊。

于是把东宫事掩过不提,只与姜沃闲谈起贡举事。算着时辰差不多,两人便回到考场,再给童子们出‘解经义’之题。

而姜沃越发感慨,才气这种东西,就像是美貌一样,难以遮掩。

都不必姜沃与主考官说什么,考后许尚书就单独提起了杨炯,赞其:“精微博识,乃浑金璞玉。”

姜沃颔首:“我观亦如此。”

两人达成统一意见:哪怕杨炯今岁不会被选为伴读,也可收入弘文馆或是国子监读书。

姜沃离开尚书省都堂的路上,就算了算‘初唐四杰全图鉴’。

骆宾王是于前年参加了吏部‘资考授官’,报的就是国子监正七品‘四门博士’,如今正在国子监做教授。

如今杨炯也要入学。

再待王勃从齐州入京,卢照邻也回京后,她的春日宴就能凑一桌初唐四杰。

**

龙朔元年三月。

圣驾巡幸洛阳。

此番随驾,全权负责圣驾路线与安全事宜的,并非以往英国公李勣,而是左武卫苏定方。

李勣恭送圣驾之时,见苏定方一身戎装于马上,显然除了圣驾安危外心无旁骛。再想想自己肩上的突如其来的重担,就格外想跟他调换一下!

*

圣驾方至东都洛阳,长安城内就送来一封奏疏:是江夏王李道宗以年迈求致仕。

江夏王多年镇守安西都护府,屯兵防备吐蕃。

此番他上书致仕,自然是军国大事,得皇帝决定。

皇帝接此奏疏,微叹:是啊,江夏王今年也六十岁了。

不是每个年过花甲的人,都能如苏定方大将军一般,还能在大雪中一日一夜疾驰三百里,突袭敌军。

江夏王……也老了啊。

皇帝准奏。

又下旨,令正在高句丽安东都护府镇守的都督薛仁贵,调任安西都护府。

毕竟,辽东之地还有熊津都督刘仁轨,应当也镇得住。

而同样接到旨意的刘仁轨,便上奏向皇上求一个文臣。

毕竟他这里,除了高句丽和百济这两个,已经成为大唐四十二个州的前国,附近还有新罗和倭国两个属国。

他再文武兼备,一个人也忙不过来。

皇帝想了想,直接大方地给刘仁轨送了个宰辅去。

准确的说,是前宰辅——

之前被皇帝迁到大唐最北境,在燕然都护府任兵曹的来济,被皇帝调任辽东。

刘仁轨大喜,有来济这位前宰辅在,辽东的文事就不用他再操心了!

*

几番调任,几乎是横跨整个大唐疆域。

哪怕是一切都按最快的速度推进,也是到小半年后,这几位文臣武将才各自按圣旨就位。

江夏王交待过安西屯兵事与吐蕃事,终于能安心卸任回京养老。

这一年秋日,江夏王时隔多年,再次看到长安城门时,心中无不感慨:当年他被长孙无忌诬陷涉谋反事,被流出京时,真没想到有朝一日还能回来。

又有些痛快地想:倒是长孙无忌自己,此生可是再回不了京城了!

*

也就是这个秋日,巡幸洛阳的皇帝,接到了黔州传来的书信。

赵国公长孙无忌自去年冬日起,多有病症,如今渐成沉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