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以身相许
马车驶过宽阔朱雀大街,来到西市。
长安城一多半的胡人都集中在西市,能看到各种深目异容的各族人穿行。让姜沃想起李白那句“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只是今日他们去的并不是胡姬酒肆,而是一处长安城老酒家。
姜沃进门,就见墙面上散落不少各色墨迹的诗句——唐宋许多诗词家都喜欢在酒肆逆旅挥毫泼墨,将大作留在墙上,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就这样传开。
她驻足,先注意到有两句诗专门用金粉镌刻在了墙上挂着的木匾上。
“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1]
兰生、玉薤都是名酒。
姜沃将这首诗念了两遍,觉得颇为直白,正在想为什么这两句诗单独挂在这里时,就听崔朝在旁轻声道:“这是圣人写的。”
姜沃闻言立刻用力点头:“果然是笔力雄厚,毫无浮夸之气。”
崔朝莞尔。
姜沃则把目光从二凤皇帝的诗上面挪开,继续颇有兴致地看其余的诗句。
直到看到颇为熟悉的字迹和名字。
“这是……”
“是我写的。”身后的声音响起。
姜沃回头笑道:“卢司马,别来无恙?”
卢照邻依旧是文质彬彬的模样,与几年前没什么分别。
他显然也很意外:“我昨日刚到京中,正想明日去太史局拜会。不想竟然在西市遇到太史令。”
姜沃点头:“奉太子命,在长安城内寻一处起建大慈恩寺的佳址。”
卢照邻点点头,又与旁边崔朝见礼道:“与崔郎也好久未见了。”
崔朝还礼:“卢司马。”顿了顿:“要不要一起饮一杯?”
卢照邻略一犹豫,还是点头道:“好。”
三人入座,姜沃就先问起孙思邈:“先生也回京了吗?”这几年,孙思邈一年里总有几个月在京中,与太医署一并重修《医典》。也就是去年,皇帝与太子几乎一年都在东征,李勣也不在,许多工作往下推的慢,孙思邈才多出去游历了几个月。
卢照邻这个邓王府司马,其实这些年跟着邓王的时间少,跟着孙思邈的时间多。
“先生也回京了。毕竟圣人也从灵州回长安了,先生想着年前要再给圣人请脉换方。”
孙思邈虽依旧不出仕,但二凤皇帝都让他参与修订《医典》了,他也就投桃报李,算着皇帝回京或是到了要换方子的季节,就回长安来。
姜沃听闻孙思邈已回来,就又在摸鱼之旅中,加了一个去处。
小火炉先端上来,但上面放着的不是一壶酒,而是一陶盆滚水。
接着才端上一壶翠涛酒与数道小菜。
崔朝就用一枚紫铜夹取过酒盏,先在滚水里将杯盏烫过,对姜沃解释道:“翠涛酒若是直接放在火上热,酒味就变了。若是冬日想吃热酒,就只好用温酒配热杯吃。”
说着将杯盏放在姜沃面前,给她倒了半盏。只见白瓷杯里酒液浮动,确实带了一点清浅的翠色,怪不得叫翠涛。
崔朝取第二个酒盏的时候,卢照邻起身:“那我先告辞了。”他露出了一点无可奈何的笑容,对两人直言道:“想要与东宫走近的并不只崔家,我昨日刚回京,就被伯父叫过去叮嘱了许久——故而,我就原打算明日去太史局拜会过,就直接离开长安去邓王处。”
“今日实无法与两位共饮同游,否则只怕伯父处另有交代。”
姜沃点头:“时已入冬,卢司马一路保重。”
卢照邻也道:“京中多风雪,太史令也保重。”
*
姜沃面对崔朝关于她酒量的疑问,虽说为了面子,很镇定从容的回了个‘挺好’,实则心里对自己的酒量还是有数的。
而且她也跟媚娘保证过再也不空腹饮酒。
因此面对二凤皇帝都赞的‘千日醉不醒’的翠涛酒,她只是很谨慎地抿了一口,然后将各色小菜都吃过后,才又慢慢喝了那半盏,并且就此打住。
醇酒入腹果然有效。
两人出了酒肆后,只见天边乌云骤起,有些起北风,但刚喝过酒,姜沃却不觉得冷,反而觉得被吹得很清爽。
两人上了马车。
崔朝问起去哪儿,姜沃想了想道:“喝了酒也不好去先生的医馆。”崔朝便道:“太史令的房舍修缮好了,不如去看看?”
姜沃点头。
行了不过一刻钟,姜沃就觉得马车里的炭炉烤的她昏昏欲睡,而且这种颠簸让她有点眼前冒圈。
崔朝也发现她似乎有些倦怠之意,但想着这样的天儿,若在马车上睡着了,肯定会着凉的,就开口道:“说来,之前崔氏之事,我还欠太史令一个大人情。心中总是记挂着,可惜也帮不上太史令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