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志同道合(第3/6页)

说完也跑路了。

这就是大唐的姑娘们,大大方方明明白白去围观俊俏的郎君。

只留下姜沃跟媚娘相视而笑,留下来帮她们誊抄文卷。

刘司正和于宁是一个时辰后回来的,回来便叹道:“崔郎君已然出宫去了——兽苑闻讯而去的人太多,都挤不开了。”

见媚娘和姜沃帮她们抄籍册,两人更是连连道谢。于宁不好意思对姜沃道:“你如今难得休沐的,竟还花时间抄这个。”刘司正也道:“今晚武才人可别回去住了,留下来,我置一桌小席请你们!”

比起掖庭北漪园,媚娘现在更像是宫正司的一份子。

宫正司人口简单,属于宫里少有的内部极和谐的部门,常有亲厚的三五人于夜间或是休沐时置酒席小聚,只要不放量饮酒赌钱,陶枳也从不制止。

刘司正、于宁、姜沃与媚娘便是彼此谈的来的,常轮流做小东道,也不要什么硬菜,就是各自选一二想吃的小菜,凑成一桌,便是丰丰富富又破费不多的一场小聚。

现下刘司正眉飞色舞,显然欣赏完美人很高兴,痛快要做东。

媚娘和姜沃都点头,还很不见外地点起了菜,姜沃举手发言:“还想吃上回加了茱萸卤的鹅翅膀!”姜沃颇喜辣,这会子没有辣椒,只有茱萸。

可惜比起现代的辣椒,茱萸会有种特殊的苦味,因此加在炖菜里未必好吃,倒是卤味料重,调的好了,就能盖住茱萸的苦味,只留下爽快刺激的辣味。

刘司正豪气一挥手:“点上!”又问媚娘:“武才人想吃什么?”

媚娘想了想:“这几日不开胃,想吃个酸的,李厨娘的醋芹就腌的好。”

刘司正继续挥手:“也点上!”

姜沃笑着捧场:“东家大气。”

到了九成宫,地盘金贵,各处的公厨面积都缩了水,宫正司也不例外,只有李厨娘自个儿跟了来。于是她们也就多要些冷盘卤味,没要什么费时的菜,免得耽搁了李厨娘的正经炊饭。

刘司正亲去找李厨娘安排了晚上小宴的菜肴,现结了铜钱,又回来四人一起抄籍册,并没有耽误晚饭。

直至暮鼓声响起,各处宫门次第关闭。

她们便也将门户关了,回来摆炕桌。

北地一向用火炕,九成宫地势高,冬日冷更是离不得火炕。宫正司的炭火足,刘司正令人把火炕烧热,四人团团围坐在炕桌边,暖和的外头皮裘都可脱了,只穿着家常衣裳。

刘司正开了箱子取酒。

这会子茶还未达到国民饮品的地位,但酒却达到了。

此时绝大多数是浊酒,度数很低,酒量大的确实可以‘斗酒’饮下去面不改色。

今日刘司正显然是兴致好,甚至拿出了自己珍藏的酒。

“这是剑南烧春,蜀地名酒。武才人说幼年到过蜀地,不知是否尝过此酒。”

媚娘笑点头:“家父当年藏有许多剑南烧春。”

这会子烧酒很流行。所谓烧酒,便是须得放个小火炉慢慢热酒,保持在一个既不沸腾,又烧的热了的温度才正好喝。剑南烧春就是烧酒里的翘楚。

听着这个名,姜沃不禁想起前世名酒剑南春来,她倒是尝过一点那个。

不知这烧酒又如何。

剑南烧春不愧是名酒。

这样春寒料峭的夜里喝了,只觉得一股柔和的热力像一根线一样穿下去,却又在不久后反到头上来,人人脸上都蒸腾出一片红晕。

不过她们几人都不嗜酒,在宫里也很注意不要多饮,于是只烧了最小的一壶,一人一小杯后就收过了,换成几乎没有度数的果子酒来喝。

姜沃就道:“这回喝了刘司正的好酒,等我下回休沐,就做新得了方子的扶芳饮还席。”

刘司正给她们斟满果子酒:“扶芳饮没什么喝头……”

姜沃笑眯眯:“崔使节府上的方子。”

刘司正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哦!那必是不一样的!可得好好尝尝,提前一日我就不吃饭了!”

几人都忍不住笑起来。

人喝了点酒难免话多些,刘司正就止不住说起来:“崔郎君这人,是大好人啊。”翻来覆去说了好几遍。

媚娘不免奇道:“刘司正与崔郎熟识?”

刘司正摇头:“除了偶然见面彼此见礼,别的再没说过一句话。”

媚娘越发奇道:“那刘司正如何知道崔郎是大好人?”

刘司正理直气壮:“长着那样一张脸,当然是大好人!”

姜沃和媚娘双双笑倒在炕上:刘司正你也太看颜下菜碟了。

然而喝过酒的刘司正非常正经,把两人拖起来坐好,认真发表自己的观点:“人长得好生的美,就跟人有钱、有权、有田地一样,是人家的长处。可那有银子的人,银子也不分给咱们,就像那有地有房的,也不叫咱们去住,都是人家私有之物,我们只好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