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策论(第3/6页)
现在妹妹难得跟他提要求,他一定要满足。
不过他妹妹不懂,他却是知道的,家里的下人都是爹娘的眼线,今天他妹妹来找他这事儿,就肯定瞒不了他爹娘。
但他跟妹妹说话的时候周围没有别人,所以他爹娘不会知道他们说了什么。
家里那么多下人,他要在他娘不知道的情况下给他妹妹送吃的不容易……但这很有挑战性,不是吗?
苟英想来想去,最后选了个最简单的。
明儿个晚上,他把吃食偷偷放妹妹窗户外面!
当然要提前跟他妹妹说一声。
苟夫人并不知道自己女儿去跟儿子要庙会上的吃食了,她这两天很不开心。
昨天去灯会不开心,今天苟县令找她再去,她拒绝后苟县令一个人去了,她还是不开心。
那破灯会有什么好的?她丈夫怎么一心扑上面?
那灯会当然很好。
至少崇城县的百姓,就觉得灯会非常有意思。
新码头这边的空地很大,也就划出来很多摊位。
第一天,摆摊的老百姓并不多,但到了第二天第三天,摆摊的人却越来越多。
他们不一定卖吃食,还可能卖一些别的东西,比如有竹编手艺的,会在灯会上卖竹编。
小笸箩小篮子小椅子……不实用但孩子们喜欢!
当然实用的,大人喜欢的东西也都有,可以尽情挑选。
就连金小叶,都带着金叶绣坊的女工在灯会上摆了个摊子。
她们交了三份的钱,占了三个摊位,然后在摊位上卖包括头花在内的各种小玩意儿。
来逛庙会的年轻女孩很多,她们都愿意买点,金小叶她们的生意还挺好的。
这灯会,苟县令原本只打算办个四五天,但因为人太多,他打算多办几天。
苟县令甚至还让朱前摆了个摊子,在摊子上卖《沉冤录》还有黎青执给他写的那些故事。
当然里面还夹杂了其他一些话本,只卖这两样不太好。
黎青执他们印刷《沉冤录》速度很慢,是因为常瞻、常端还有冯大都不是熟练工。
苟县令要印这书,就简单多了!
他跟崇城县的印书作坊说了一声之后,那书坊立刻就忙活起来……在黎青执准备灯会的时候,苟县令已经印了几千套《沉冤录》。
一同印的,还有黎青执写他丈量土地的那个故事。
《沉冤录》在京城很火,但在崇城县,知道这书的人寥寥无几。
可现在,这书跟写苟县令的书摆在一起,朱前找来摆摊卖书的人还很会吆喝:“都来看啊!写尽了临湖县百姓冤屈的《沉冤录》,给你揭秘张巡抚在临湖县大开杀戒的缘由……”
“京中百姓争相翻看,朝中大臣为之落泪的《沉冤录》,都来买一本吧!”
“让张巡抚怒发冲冠的《沉冤录》,都来看看啊!”
虽然《沉冤录》这书知道的人很少,但崇城县的读书人,都已经知道张知府升任张巡抚的事情了。
在这样的叫卖声里,很多读书人买了书。
那些说书先生,更是抢着买书——这书他们随便翻了几页,就发现特别适合说给老百姓听!
而当这些买了书的人看过书……
“我知道严县令干了不少恶事,但还真没想到,临湖县有那么多冤案!”
“临湖县的人太惨了,还是我们崇城县好。”
“苟县令真的比严县令好太多了!”
“张巡抚也是个好官!”
……
崇城县的老百姓提起张巡抚的时候,张巡抚正跟崇文书院的周山长下棋。
周山长也提到了崇城县:“张大人,听说崇城县办了一个灯会,还办得非常热闹?”
“我也听说了,崇城县这一年动静不少。”张巡抚道。
崇城县举办灯会的事情,早已传到府城。
府城这边的普通百姓听说此事之后,只是羡慕一下,不会大老远去崇城县看灯,但那些有钱人不一样。
府城的一些有钱人得知此事,雇了船直奔崇城县,已经看过灯会了。
新码头这边除了老百姓摆的摊子,还有各种铺子,那些铺子卖的东西很不错,再加上府城的这些有钱人大多不像苟夫人一样排斥麻球一类的食物……从府城来崇城县的人,都玩得挺高兴。
到后来,甚至一些不那么有钱的府城的人,也包船到崇城县游玩。
“听说崇城县的县令,是个少见的好官。”周山长道。
“是的。”张巡抚笑起来。
苟县令确实不错,不过崇城县那边动静这么大,搞了这么多事情,应该跟黎青执有关。
黎青执虽然连秀才都不是,但他真的很擅长管理百姓。
他明天就要去省城上任了,中间会路过崇城县……张巡抚打算在崇城县待一天,跟黎青执聊聊,再看看崇城县的灯会。
周山长这时候,还就说起了黎青执:“张大人,提到崇城县,我就想到了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