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和我的城(第3/4页)

“买时间”听起来有点残忍,工作久了才明白,这其实是一种mercy(仁慈),如果你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对你来说也许珍贵的时间,对公司来说,又有什么价值呢?二十五岁的时候,在一群毕业于世界顶尖名校,且个个家世优越的年轻同事中,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价值,那至少,态度端正吧。曾经在律所以为达到极限的工作强度,在投行,轻而易举就被突破了。每天晚上十一点,是我们头脑最活跃的时候,办公室一改白天电话和会议不断的严肃紧张,常常是欢声笑语或者争吵声一片。大家讨论项目,讨论交易结构,也互相开玩笑,悄悄聊聊八卦。时常为了等一个和国外的电话会议,或者某个项目交割,熬到凌晨三四点,中间也去写字楼边新开的“秀”酒吧喝一杯,听听乐队新排练的曲子,看看欲望都市里的红男绿女。是的,我们已经从国贸大厦搬到了长安街边的新天际线——银泰中心,从51层的办公楼落地窗望出去,北京城尽收眼底。

和我一起奋斗在破晓时分的年轻人,渐渐都成了一生的朋友。彼时大家都是间歇性单身,精力旺盛,常常加了一周班之后,周末还要相约打高尔夫,蹦迪,骑马,泡吧,恨不得7×12地混在一起。我们曾经暗地里互相较着劲,也惺惺相惜地见证着彼此的成长。后来有个词叫“职场发小”,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人。这几年,大家在一个个婚礼中重聚,之后是一次次的满月宴,然后是第二轮的满月宴,开怀地回忆往昔,也尝试建立新合作,然后开玩笑地说:再聚齐,就得等谁二婚了。我在北京没读过书,所以鲜少同学,从最初一个人不认识,到终于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是光阴和青春换来的。

而北京城的那张地图,在我面前也越摊越大,越来越立体,哪里吃饭,哪里逛街,哪里看电影,哪里剪头发渐渐在图上模糊下去,取而代之的是:哪块地是哪个开发商拍下的新地王;哪个大型综合体的实际控制公司刚在境外被美元基金收购,谋求Reits之路;哪栋超高层写字楼还在建设中的时候,我就穿着高跟鞋,戴着安全帽陪着基金LP代表乘工程电梯登过顶;哪个豪华住宅预售宣传的时候,花了多少钱请了哪个当红明星做代言,我还在财务审批流程上签过字……是啊,十年里万千广厦拔地而起,从掘起第一锨土,到筑起云顶的繁华,新世纪的中国故事,也在挤满了50万人的国贸CBD集中上演。少年时,看TVB的《大时代》血脉偾张,激动不已;等我终于纵身跃入大时代,才发觉香港中环《兰开夏道》的精致和小资,哪里比得上北京CBD《大北窑北》的生机和气魄。

这个城市,这个国家,以这样独特的方式和我的青春联系在一起,渐渐地,我也能自一片片广袤未知的处女地、一栋栋钢筋水泥建造的工地中,看到温暖、希望和情谊。这个野蛮生长又气象宏大的时代,给了我太多感动和体悟,也给了我一份使命感,所幸,我的笔一直没有停,我的心,也一直没有麻木。我看到过冲击,看到过变革,看到过不得已的放弃,也看到过至尊荣耀之后的倾颓。随着年龄渐长,那些经过的故事,和路过的人,常常在静夜里反复萦绕在我的脑海,冥冥之中,它们似乎在召唤我,让我不忍心只做时代的亲历者,更有使命做时代的记录者。时光在这座城留下繁华和废墟,也在我的生命里留下沧桑和豁达,我们的青春筑起了她的生机勃勃,她的伟岸雄浑,也在我们的心湖中投下倒影。我把这些故事,都写进了我心中的城,从《CBD风流志:卿城》开始,我便计划能以“3+2”的模式,写就一个“城系列”的故事,这个系列里有基金、律所、投行,有售楼小姐、公司行政、普通创业者,还有牵动我们每个人神经的“中国楼市”和“中国股市”。

《大城小室》,便是这个系列中,以十年“楼市”变迁为背景的城市故事。

2017年3月,中国楼市在经历了大半年的疯狂暴涨之后,滚烫的市场像脱缰的野马,被一道道五百里加急的政令,围追堵截,强力喊停。与之相对的,是急红了眼的老百姓斗智斗勇的假离婚、阴阳合同、P2P借高利贷的疯狂对策。公司HR三天两头拿《用印申请》给我签字,附着的全是员工们买房贷款开收入证明的申请。去楼下五星级酒店大堂吧谈事喝茶,或是周末带女儿上美术课听等在门口的家长聊天,说的也全是房。微信不停响,相熟的不相熟的朋友,寒暄几句便迫不及待地追问对未来房地产走势怎么看。那份焦虑的背后,是对漂泊在他乡的安全感的强烈渴望,是对不确定的未来,和把握不了的人生的厌恶与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