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发展变化(第2/5页)

张良摸了摸那肥皂的触感,倒是入手微滑。然后将肥皂交还给女童,还夸赞了一句:“若当真如此,你娘倒是心灵手巧,还很是聪慧。”

听到自家娘亲被夸赞,女童自是高兴,不禁笑着点头,然后声音清脆道:“这还要多谢天幕.……也还要多谢陛下!"

张良一顿,下意识问道:"你觉得……现在好吗?"

女童歪歪头:“为什么不好?娘说不止是学校,还有陛下新召集了一批研究怎么种地的人呢,还有其他好多好多人,以后我们可以吃上更多的饭了,也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了,还有娘说再挣多点铜钱,以后我没准儿也能上学呢。"

"最近城内变了好多,人也好多,越来越多,你都没看见吗?"张良……张良怎么可能没看见,又怎么可能不知道。

见张良沉默,女童挠了挠头,也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又还有别的事情要做,于是就兀自挥挥手和张良告别了。

等女童离开后,张良才回过神,继续往前走。

前方不远处,就是比学校要早搭建起来的地方,已经汇聚了很多人在其中,张良早已见过的纸张,就是在其中的工坊做出来的,目前还有别的东西在研究和忙碌,有了资料库之后,就更是人来人往,热火朝天。

不止是这里,包括整个咸阳城,再从此处延伸出去,变化都太大了。这天下,已然不是张良所认知的天下了。但他不能否认,这天下朝着的方向是不好的。越过这一大片地方,前面又汇聚了许多人——

随着天幕的出现,这地方逐渐聚集了一边听着天幕之言,一边讨论和交流的人们,如今因为这诗词,气氛也是一如既往的热闹,甚至很有些激烈,也不知都在说些什么。

这些氛围和景象,都是张良进入咸阳以来,才慢慢得见的。这秦朝,当真是改变了太多,并且也还在继续变化着……而这一切,确实可以说多是归功于那位秦皇。

张良在心底不禁深深叹息了一声,这一路走来,他心中想要复兴韩国的念想,当真还要继续下去吗?又如何还能继续下去?这些时日以来,心中的不平和纠结,恐怕也是自我挣扎罢了。

而他又如何不清楚,其实事已成定局,无可更改。如今留在这咸阳城中,迟迟不肯离去,也大多是不知离去后,究竟要如何了吧。

"怎的发呆站在这里?为何不向前去?"一人突然拍了他肩膀,笑着友好问道。

张良开口:"向前去?"

那人指了指前方:“向前去,如今天幕讲到这诗词,原以为是无用之物,但现在却颇觉甚好,细细品味一些诗词歌赋,只觉得连身心都开阔了不少,要不要上前去,一起讨论交流一番?”

向前去……向前去。

是啊,为何不向前去!

张良突然闭了闭眼,随即深吸一口气,像是终于下定了某种决心:"好,一起。“”向前去。"

那人哈哈大笑一声:“那我们一起,走吧。”“现在天幕讲到了哪里?”

【这位活了86岁的诗人,除了因为活得长,能将初唐诗风传下去之外,当然也要有广泛的社交。

毕竟只有认识以及结交更多人,才能以自身影响到他人身上去,所以让我们介绍一下这位活了86岁,相比于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事业运简直不要太好的诗人——贺知章。】

【要说起贺知章,人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在他37岁时高中状元,也就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但这并不意味着,贺知章从此就走上人生巅峰了,因为唐朝并不是中了进士就能当官的。

所以贺知章又熬了几年,才从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的职位,再到因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贺知章入书院后,于是又接任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

【这之后,贺知章的仕途真的能用“幸运”两个字来概括,一生都没有大灾大难,而且总能巧妙躲过唐朝各种的政治斗争,甚至一步步走到了三品官员的位置,一共在官场待了五十多年,一直都没出现过什么起起伏伏的波折。】

br>先前被天幕提到过的几人:"……"这泛酸的心情。

【当然,客观上来说,主要也是因为贺知章在朝廷主要担任文职等工作,所以一般很少受到波及与牵连等。】

【而这期间,陈子昂提出要学习汉魏风骨,贺知章算是第一批响应的诗人。

甚至可以说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改革初唐诗风很有影响,因为贺知章的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以及应制诗外,其写景和抒怀之作的风格很是独特,并且清新潇洒,有一种清爽的气质,没有浮夸辞藻的堆砌。】